股市就像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當國內企業正在千軍萬馬過A股獨木橋的時候,最近卻有以阿里巴巴、盛大網絡為代表的海外上市公司們選擇了私有化退市的道路。
2月6日,小肥羊正式從港交所退市,2月15日,盛大在納斯達克退市。2月21日,阿里巴巴宣布擬進行私有化,此時它的股價已經長期處于“破發狀態”。當2007年阿里巴巴以13.5港元/股的價格登陸H股市場,首日報收于39.5港元/股,但此后其股價一路狂跌,最低時甚至僅有3.46港元 /股,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們憤怒地稱其為“港版中石油”。
像阿里巴巴這樣進行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很多,它們都有一番冠冕堂皇的“私有化”說辭。但仔細比較,它們在基本面上大多具備以下共性:上市已經有數年時間,PE們大部分已經減持套現,而公司股價長期低迷,無法以一個理想的價格進行再融資。
那些決心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它們無一例外的看好自己的遠期前景,幕后都有一套清晰的商業邏輯:當你認為公司五年后的價值將達到50元/股的時候,當前絕對愿意用10元/股去收購社會公眾股東手中的股份,哪怕這些股份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只有2元/股。
香港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不是傻瓜,他們并不相信馬云“私有化要約可以為股東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變現機會”的官方說法,因為阿里巴巴僅將私有化的出價定為13.5港元/股,與阿里巴巴IPO時的發行價完全相同。馬云的內部郵件寫到“上市融資17億,現在私有化要花20億”,上市四五年,扣除通貨膨脹,20億買回來,投資者還是虧很多,再看看同期百度、騰訊對投資者的回報:百度上市后為股民創造了50多倍的回報,騰訊上市后漲70多倍。一些投資者悲涼地感嘆“馬云相當于五年使用十幾億美元無息貸款”,那些在30多元買入阿里巴巴的投資人將血本無歸!
在阿里巴巴十周年慶典上,馬云曾經說過一番話——“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投資人第三,讓所有投資人罵我們吧”,這使得投資者有理由相信,馬云在私有化時的表態完全是“做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巴巴的私有化極有可能獲得成功,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大股東增持股權至100%的行為,直接后果便是阿里巴巴實現退市,社會公眾股東無從分享今后阿里巴巴的成長。
雖然私有化退市讓阿里巴巴、盛大網絡回到八年前或者五年前的“未上市狀態”,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回歸零點”。在IPO募集的巨額資金幫助下,阿里巴巴已經鞏固了自己在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霸主地位,而盛大網絡搭建的娛樂帝國也初顯雛形。
對于成長為行業巨無霸的阿里巴巴、盛大網絡們而言,它們已經建立了多種暢通的融資渠道,這使得它們敢于放棄資本市場這一直接融資平臺。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阿里巴巴、盛大網絡們在放棄直接融資平臺的同時,順利擺脫了資本的束縛。
作為一家上市的公眾公司,它們猶如置身于放大鏡之下,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需要履行嚴格的信息披露義務和決策程序,這會讓一些公司的情況被對手輕易而舉的掌握,也會拖慢公司的決策效率,而這或許是“為什么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一直沒有考慮過上市”的原因。
在一些海外的成熟證券市場,私有化早已非新鮮事。
據媒體報道,20世紀70年代美國股市蕭條時,便出現了大規模私有化退市潮。在1997年以后的香港市場以及2000年左右的日本市場也發生了很多私有化的事件,前者是因為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后者是由于股市長期低迷所致。
不過從短期來看,私有化的浪潮并不會席卷A股市場。
一直以來,中國證券市場實行嚴格的審批制而非備案制,這使得上市公司這一殼資源異常珍貴,更重要的是,A股的非理性投資氛圍濃重,它催生了一大批高估值的上市公司,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的創業板上屢見不鮮:一些創業板公司“創新能力”乏善可陳,僅擁有一兩億元的凈資產,卻可以因上百倍的市盈率坐擁數百億市值,而作為這些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他們不可能因股價過高而自掏腰包去私有化,更不可能傻到放棄這么一個可以輕松圈錢的搖錢樹。
推薦閱讀
魯振旺評論稱,“京東的現金流狀況使得他們有錢買地,沒有錢建設倉儲中心。”他稱,“建設倉儲物流中心花費大頭在后面,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貨架、叉車、庫存軟件、防火設施、排水設施等。”魯振旺說,從行業發展狀況>>>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