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網絡謠言在微博平臺上大肆傳播。對于部分網民和網站編造、傳播謠言的行為,公安機關依法進行了查處。
微博謠言亂象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在引起人們警覺的同時也催人深思:網絡謠言為何“生猛”?有什么辦法能有效遏制?專家表示,謠言亂象凸顯了當前互聯網誠信建設的緊迫性,而進一步完善微博實名制正是向網絡謠言“亮劍”。
再過兩天,主要微博網站施行實名制就“滿月”了。人們期待實名制能為營建良好的網絡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1網絡謠言的微博邏輯
當謠言嫁接微博,即時性、聚變性、從眾性等傳播特點,助推“微信息”迅速生成“大輿論”。商業利益的驅動、怨恨情緒的宣泄——網絡謠言深諳微博情緒輿論場的傳播之道,既善于偽裝又來勢兇猛,而隱蔽、匿名往往成為其最佳的潛行衣。
微博上,一些離奇驚悚的信息故弄玄虛,幾可以假亂真。當你以為“撥云見日”的時候,實際卻掉入了“霧里看花”的迷局。微博謠言,形跡飄忽,看似幽靈,但其背后通常又有著招式套路。
商業利害首當其沖,迷霧里實則隱藏著黑色產業鏈。
日前,一個有著十余萬粉絲的“草根賬號”發布消息稱,某飲料企業承認產品中含有禁用農藥殘留。這條有失偏頗、斷章取義的信息轉發總數超過兩萬多次。而這竟成了該賬號幕后操盤手向人炫耀的“成功案例”:付錢就可發布競爭對手的負面新聞。
無獨有偶,在之前的塑化劑風波中,“草根”大號也趁機攪起混水,矛頭直指一些知名企業,愣是將合格產品貼上“問題標簽”。記者了解到,盡管相關企業通過多種渠道聲明旗下產品不含塑化劑,有的公司法務部門還向微博網站去函要求刪帖,但炒作信息如同牛皮癬一般,難以去除。
目前,微博平臺上有影響力的三類賬號中,官方微博、名人微博受身份約束,發布信息相對較負責任,而“草根大號”沒有實名認證,無人知曉其背后是誰。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許多粉絲量大、卻沒實名認證的賬號,經常發布廣告、甚至是虛假信息。而這些賬號用錢就能“搞掂”,花錢發帖還“論資排輩”:數十萬粉絲的賬號每條開價近百元,百萬粉絲級的賬號則需近千元。
“這些賬號實際上由幕后營銷團隊‘養’著,在發布飲食、娛樂信息時,夾帶憑空捏造的謠言,對特定企業發難。而有關食品安全的話題,轉發量更高。”某公關公司企業傳播副總監張小姐告訴記者,她們公司所代理的一些知名食品、消費品企業,遇到過微博潑臟水的事兒,這讓她心力憔悴、疲于應付。“謠言雖來得莫名其妙,但常與競爭對手的分布有關。可暗箭難防,賬號又未實名,很難查清誰是真正始作俑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負責企業宣傳的相關人士都出言謹慎,希望盡量不透露企業信息,“以免‘樹大招風’被競爭對手盯上,不然網上又是一場‘水仗’。”
來勢兇猛的微博謠言善于偽裝,極具殺傷力。一些謠言或變身“新聞體”,或假借“擺拍”當“實拍”,有的索性隱去時間、人物、地點等關鍵信息,將陳年假新聞翻出來再炒一遍。
3月28日,“的子”發微博稱,同事老公的同事的孩子前幾天走丟,幾天后又出現在小區門口,兜里裝了6000塊錢,眼睛直愣愣的,一查,眼角膜被摘了。很快,這條信息被轉發超過3000次。
不過,果殼網網友則在微博上發帖,根據眼科常識鑒定此為謠言。“謠言粉碎機”等微博賬號則進一步揭露了更為夸張的事實:這則假消息始自2006年,而當時警方很快證明這是謠言并予以澄清。
商業謠言也好,社會謠言也罷,由于深諳微博傳播之道,迎合了群體的不理性,虛假信息如魚得水,謠言滋生獲得空間。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北京警方表示,近幾年,利用互聯網發布危險物品信息從事不法生產、買賣活動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社會治安、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 今后,個人在網絡上發布有關危險品信息將追刑責。這是記者昨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謠言止于公開 微博實名制是打擊謠言第一步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