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墻”。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
當“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達人嵇康用“文人相輕,先輕后重”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后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托辭,更沒想到,這場游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看英劇的鄙視看美劇的,看美劇的鄙視看日韓劇的,看日韓劇的鄙視看港臺劇的,看港臺劇的鄙視看國產劇的……
南方都市報4月7日深圳版城市周刊封面:鄙視食物鏈
穿Topshop的鄙視穿ZARA、H&M的,穿ZARA、H&M的鄙視穿Verym oda、O nly的,穿Verymoda、Only的鄙視穿美特斯·邦威、以純以及堡獅龍的……
鄙視無處不在。雖然,包括嵇康在內的竹林七賢個個是翻白眼的高手,他們鄙視名教、鄙視假道學、鄙視俗人。但是,倘若他們看到如今的“鄙視鏈”,怕是也要羞愧萬分,自嘆不如吧!
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很多人會說,鄙視是沒有道德可講的。蕓蕓眾生皆平等,身為現代都市的一員,自然是不會隨意地豎起修長的中指,或者是無意中讓眼睛流露出睥睨的余光,更不會雙手呈“八”字“掐死”別人的尊嚴。
不過,對于這些不入流的豎中指者、睥睨者以及動不動擺出一副唯我獨尊姿態來的人們,你會怎么辦?
坐在一隅,高高掛起?太淡定
跳出來,指責或打架?不文明!
那,怎么辦?怕是只能哼哼地在心里嘀咕一聲,暗自指責對方沒水準,然后用滿含著公平、平等的現代思維光芒的“余光”殺死不平等的罪惡。
鄙視,不僅像是一條食物鏈,更是當下社會宿命的怪圈。
鄙視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是最懶惰的自戀
“完美的自戀,歹毒的投射,組成了彼此的意淫。焦慮的、不信任的人際關系中有大多數人,會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己和別人相處。”向日葵心理創辦人、心理學家胡慎之在看了一張有關空姐、飛機師以及機務相互鄙視的圖片后這樣評論。
正如他所言,中國人的生活是比較出來的。在這個需要榜樣的社會里,每個人從小都活在一個陰影之下,他就是長得高帥、成績好、聰明、聽話以及無所不能的隔壁鄰居家小孩,而我們很多人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等著媳婦熬成婆,讓隔壁鄰居家小孩也終于有天被踐踏在睥睨之下。
“自我的尊重以及對別人的尊重都已經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剝奪得只剩自卑的人該如何找尋到自尊?就是把別人看得很糟糕。鄙視就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胡慎之說,“這就像是中國人的阿Q精神一樣,這是無能為力的自我防御機制。”
羨慕是鮮有的,嫉妒與恨成了最真實的。在碩大的世界里,那個隔壁鄰居家小孩竟然化身無數,如影相隨———有錢的上司、有權的領導、睿智的同事,即便是最不入眼的那個舊同桌在同學會的時候帶來的男友也是高帥富……難道混跡社會這么多年就如此被打敗了?當然不行。自信,強烈的自信必須要釋放出永不言敗的氣場來。這就像即便肉身是32A,也需要與一幫36D的辣妹們同行。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鄙視她們的靈魂只有32A。“奴家亦有波濤洶涌,只是波濤在何處。”即便這是假設,也能救贖自己的自信。
鄙視,這種方法不可謂不簡單。不需要任何努力,只需要將對方的缺點放大,即可滿足自我優越感的追求。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個曠世美男那咯索斯(N arcissus)需要漣漪湖水為鏡愛上自己,而我們則是需要以他人為鏡,通過輕視、蔑視,讓自己“生長”出鮮花一樣的羽毛,受其他沒有羽毛者膜拜。鄙視,就是裁判別人,然后,獲得自我價值感。
鄙視不是統治者的游戲,而是路人的“泄欲”
鄙視,這一詞本身就有著強烈的不平等姿態。我好,你壞!我優,你劣!我高級,你低俗!我核心,你邊緣!……我與你始終都處于天平的兩端,我的與你不同才能顯示個性。
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社會學教授于長江看來,鄙視別人就是在鼓吹自己,貶低別人亦是在抬高自己。下面有人墊背,自己自然也就高了。“從同質性社會向多元社會轉化中,本來社會已經往多元化發展,自然就會有所不同。而又有人往往摒棄不了那些秩序之別、等級之差,只能用傳統的等級制度來論證自己的差異性。”于長江說,“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為了找尋認同。在鄙視別人的同時,找尋到自己的群體。而這恰恰是一種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鄙視不是統治者的游戲,而恰恰是游離于統治話語霸權周邊的人在意淫。這正如真正的世界核心的建構者———那些歐美的主流文化,他們已不需鄙視誰。而晃蕩在他們周邊的游離者卻正在用鄙視別人去顯示自己與主流的貼近,同時亦是在悄悄地透露出身處邊緣的無力。這就像是聽BBC、看Discov-ery、穿Topshop這些被認為是在鄙視食物鏈頂端的一眾,無一不是貼近歐美主流文化,他們在偷偷地述說著世界的秩序。即便這些種種鄙視表面邏輯,是以智商、年齡、創意、國際化等多個范疇劃分三六九等。
鄙視者無需得意。被鄙視者也毋庸沮喪。因為,切莫以為自己占據鄙視鏈的頂尖就能君臨天下,高枕無憂了;也切莫認為處于食物鏈的最低端就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螞蟻不也吞象嗎?土得掉渣的紅白蛇皮袋不也在去年成為LV的新歡了嗎?德藝雙馨的蒼井空不也成為公知的偶像嗎?……誰鄙視誰?誰又被誰鄙視?這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說不準,什么時候,被鄙視的哪個環節就堂而皇之地向原本“上級”翻白眼;也說不準,什么時候,鄙視鏈就頭尾相連,成為一個沒有答案的無限巡回了。
所以,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里。
在鄙視的怪圈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鄙視鏈之心理分析
1.智商優越感。看英劇的覺得自己智商高,看韓劇臺劇內地劇的被認為“腦殘”;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隨便扔一個薛定諤定律出來就能把他們嚇哭。
2.年齡優越感。年輕人看不起老年人,85后就說“我們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回憶童年,你們70后是回憶上輩子吧”;成人歧視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區的經常會說,咦,怎么貼吧的小屁孩也來混天涯了。
3.時尚度優越感。新潮歧視老派,這不是說年齡,而是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齡人也分保守派和潮人。
4.原創優越感。這就是山寨臺湖南衛視(微博)以及國內各種山寨產品被鄙視的終極原因。
5.品位優越感。自以為高雅的看不起顯得庸俗的,所以號稱喜歡《讀書》雜志的沒準天天晚上是抱著《知音》和《人之初》睡覺呢。
6.國際化優越感。大眾印象里,基本上歐美最好,日韓次之,港臺湊合,感謝朝鮮、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讓我們還能靠調侃他們贏得一點平衡感———這當然不對,但這種潛在現象不能假裝沒看見。
7.小眾優越感。人類總是需要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錢來突顯和窮人的區別,而另一個邏輯就是,喜歡的東西越小眾就越拽,顯得自己品味獨特。
足球聯賽鄙視鏈
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意甲第一”就是意甲球迷唯一認可的邏輯
世上最淵博的老頭艾柯寫過一篇文章罵球迷,中心思想就是“球迷是這個星球上最奇怪的物種”,而中國的意甲球迷則需要再加上一個最———最最?最最是什么邏輯,切記,不要和意甲球迷提邏輯,如果有邏輯的話,那么“意甲第一”就是他們的邏輯。
英超是現在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聯賽,然而在意甲球迷眼里,英超是“英糙”,他們除了看不起英超的“強調身體與對抗且節奏很快”,也看不起英超的金元足球,前有切爾西,先后曼城。但是他們卻對意甲菜地一樣的球場視而不見,對“電話門”熟視無睹,每一個意甲球迷心中一定有一份《環球時報》,不然他們怎么能快樂得如此理直氣壯。
請看下面這首“文藝復興”味十足的詩,或許能明白意甲球迷的心:
亞平寧的海風輕輕拂過,宛如一首夕陽之歌,
當歌聲悠悠飄過,就像逝去的年代不能忘懷。
這時我們才明白,
面前的他們原來是我們的寄托,托蒂和皮埃羅,
當他們隨著海風一笑而過,當他們隨著歌聲翩翩起舞,
當他們用進球勾起我們的記憶時,
我們才懂得,
就算沒有明天,
就算沒有未來,對他們的那種感覺依舊存在。
就像上面這首詩一樣,意甲球迷往往都會陷入往昔的美好回憶不能自拔,那些美好回憶是米蘭王朝的荷蘭三劍客、國米的德國三駕馬車,以及韓喬生、宋世雄的解說。誰叫意甲是第一個引進中國的聯賽呢,而他們也是中國的第一批通過電視觀看國外高水平聯賽的球迷,這個“根”屹立在那里,他們是一定要尋的。
其實,除了意甲球迷看不起其他所有聯賽之外,后面的排名大致靠譜,“為什么都是超,英超會看不起中超呢?”這類問題需要解釋嗎? 上一頁1 2345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優酷與土豆合并事件震動了整個業界,對于整個視頻行業以后的發展方向,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指出,現時內地約有8家視頻網站,雖然優酷及土豆兩家用戶最多的視頻公司合并,但市場戰爭仍未結束。與外國的視頻網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各種鄙視食物鏈出爐:天涯猥瑣 貓撲淫蕩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