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業務而開展業務,至于參與者的潛在利益與可能損失,或許就看各自的命硬不硬了。
用這樣的話來形容納斯達克最近面臨的窘境,多少有些刻薄,但確是事實。
伴隨著一系列發生在美中國概念股身上的風波不斷掀起,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美國交易所追求上市數量的做法正在遭到普遍質疑。
為什么總是納斯達克?
“看門人”失效?
“雖然公司在上市前有很多機構,比如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等參與其中,但交易所的確是最后一道把門的,還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一旦在美上市公司發生問題,往往被冠以‘納斯達克泡沫’之類的標簽的原因了。”針對近來中國公司遭遇的困境,知情人士如是評價。
過去的幾個月中,華爾街突然掀起了做空中國的風潮。這其中,很多引人注目的公司大都集中在納斯達克市場上。
大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被拋空,多數公司的股票跌幅在30%以上。做空中國概念股的邏輯,來自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的指責,這些指責包括做假賬、虛構利潤、隱藏關聯交易等等,中國企業普遍的“先天不足”,也使這些指責幾乎是百發百中。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即使有很好的概念,也難逃一劫。
去年,土豆網順利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但該股上市交易首日股價便下跌。而和土豆同時的幾家公司,如凱賽生物和龍騰集團都推遲了IPO進程。
這還沒完,從去年3月以來,中國概念股停牌或被勒令退市風突然吹來。神舟礦業、中國高速頻道和艾瑞泰克等19家中國公司首先“受寒感冒”。其中,中國高速頻道復牌申請被否,并被清理至粉單市場交易。盛大科技、艾瑞泰克同樣也被退至粉單市場。更糟糕的是,去年年中,美國經紀商盈透證券以“中國企業造假或信息披露有問題”宣布禁止客戶以保證金方式買入超過130家中資上市公司的股票。
市場不禁要問:這些公司的問題雖然不一而同,但都是在上市前已經存在了的,那么,作為“看門人”的納斯達克在做什么呢?
眾所周知,交易所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服務費,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越多,納斯達克交易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據稱,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一年的服務費用從最初的10萬美元/年上漲到15萬美元/年,而它的最大競爭對手紐約證券交易所則也從15萬美元/年飆漲到25萬美元/年。當然,與紐約證券交易所相比,納斯達克已降低了所有流通股的年度收費,而美國存托憑證(ADR)年度收費最高不超過3萬美元。
這種態勢下,想要獲得更好的收益就意味著數量決定一切。事實上,在針對中國公司去納斯達克上市的問題上,他們也一直是以絕對數量的增長來考量中國團隊是否合格的標準。
據說,納斯達克中國團隊每年最提心吊膽的事情就是年底時候統計數據。因為這既意味著過去的一年是否完成承諾、完成任務、獲得獎金,也意味著下一個年度壓力更大。
中國公司的“財務欺詐”成了引爆火藥桶的炸藥,而冷靜下來想一想,深諳財務規則的美國會計事務所、評級機構以及投行們,難道不應該因為輕易放過這些財務漏洞而被指責么?
難做的中國首代
“納斯達克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人員問題。”一位熟悉納斯達克的知情人士坦言。
其實,在投資領域,人就是一切,或者說人脈決定一切。因此,擁有良好客戶資源、廣泛人脈的投資界人士一直是各大投資銀行、基金的不二人選,但這個定律在交易所不適用,至少在納斯達克,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過去只有反偵、反潛、反腐敗,現在要開始“反愚”了。愚人節的精華在于玩弄一些無害的小把戲也不必承擔后果,給正兒八經的日常世界劃拉一道口子。親人、同事、朋友之間,甚至對長輩、上級,這一天開玩笑都有可能獲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納斯達克的中國殤:頻遭做空 人才匱乏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