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際“賣貨郎”的真容
“一臺山寨手機的利潤可以高達六七百元;一臺等離子電視就算加上幾乎與售價等值的國際運費仍比當地同類產品便宜一半以上;甚至在網上掛一張列有不同規格參數的臺式電腦組裝表,由客人自己選擇,再到華強北的檔口臨時組裝一臺,發國際快遞過去,仍然能賺取100%的利潤”。
你或許會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會第一個想到自己到網絡上把產品賣給海外客戶?
事實上,這個問題并不難解釋。讓我們以電子產品核心集散地之一的深圳華強北為例。大約在十年前,這里聚集的大多是一些前店后廠的檔口,以小額批發為主營。彼時,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剛剛興起,無論是國內的淘寶還是國外的eBay,都吸引了逐利的嘗鮮者前來試水。于是,一些機靈的檔口老板或親自上陣,或雇個略懂些電腦和英文的伙計,就開始在eBay上叫賣起來。
曾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IPmart.com聯合創始人楊寧向南都記者這樣形容“那個瘋狂的年代”———“一臺山寨手機的利潤可以高達六七百元;一臺等離子電視就算加上幾乎與售價等值的國際運費仍比當地同類產品便宜一半以上;甚至在網上掛一張列有不同規格參數的臺式電腦組裝表,由客人自己選擇,再到華強北的檔口臨時組裝一臺,發國際快遞過去,仍然能賺取100%的利潤”。
因此,在后來轉型做獨立外貿B2C網站的這群人中,有不少都是早年在eBay上攫取了第一桶金,并完成了經驗與技巧的原始積累的。按照愛淘城執行董事楊波的說法,“我們現在玩的,都是別人早幾年玩剩下的”,但即便是這樣,2010年才進入eBay平臺的愛淘城仍在半年之內就做到了eBay亞太區的“Top-rated”賣家,并在2011年實現了“eBay+Amazon”過億的銷售額。
不過,任何事情在發生過程中最有趣之處,莫過于那些“節外生出的枝杈”。在大多數外貿B2C公司都會經歷“從eBay到獨立建站”的主流模式以外,被圈內人公認為目前規模最大也最神秘的“行業一哥”Dealextreme(下簡稱DX)就是最典型的“另類”之一。
據此前的公開媒體報道,DX起家于2002年左右,畢業于美國某常春藤聯盟大學的香港人陳靈健和另兩個合伙人一邊在eBay上開店經營一些游戲配件,一邊幫其他eBay賣家通過香港郵政的國際小包業務向海外發貨。
與UPS、DHL這些國際快遞相比,香港郵政小包雖然有約5%的丟包率和2公斤以下的重量限制,但也同時有著前者無法比擬的價格優勢(國際快遞面向企業客戶的折后價約為70-100元人民幣/公斤,而香港郵政小包僅為30-50元人民幣/公斤)。正是這種物流方式,使得后來包括DX在內的很多外貿B2C網站能在原本已相當低廉的售價之下仍打出“FreeShipping”(全球免郵費)的促銷牌,也成為目前外貿B2C網站發貨海外的一種主要物流方式。
但陳靈健的野心遠不止代收一些手續費而已,他在寄出去的包裹里夾入自己的廣告單頁,利用自己的“留學背景優勢”將網絡營銷做到全美各大高校,并在行業毛利高達200%-300%的彼時以絕對低價殺入,因此,DX不僅網站一上線,每天就有上千張訂單,且一直處于盈利狀態。
幾年后,陳靈健通過反向收購,讓DX在香港借殼上市,并于2009年引入薛蠻子和IDG兩大投資方,規范公司運營。至今,雖然創始人陳靈健已決心“退隱”,淡出江湖,但其創立的DX仍是國內唯一一家上市的外貿B2C公司(去年年底曾傳言,創立于2007年的“行業第二把交椅”蘭亭集勢將赴美上市,但迄今未果)。
下一站,品牌?
VC們之所以在現階段仍對這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持謹慎觀望態度,一來是由于整個外貿B2C行業尚處于最初的起步階段,仍存在著不少“灰色”地帶,既摸不透未來的政策風向,也存在著不能被海外資本市場承認的風險;二來,僅僅以價格優勢取勝的商業模式尚顯單薄,無法判斷其未來可能的走向。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發言指出:創新是很孤獨,很寂寞,很多人不理解,中國人比較從眾的心里,就是你能不能當少數派,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創新意味著失敗,為什么我們中國很多互聯網大公司不愿意創新,他寧愿小公司>>>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