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報道】(記者 咸魚)“南京周久耕事件,如果沒有網民的圍觀,腐敗分子會依然逍遙法外。汶川救災、微博救助流浪兒童等,網絡的力量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督學、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龐麗娟說,網絡的力量正在推動中國發展,這是一個整體的趨勢。
伴隨“天價煙”“天價酒”等一大批腐敗案件和社會問題的揭露和解決,“網絡圍觀”的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在“圍觀改變中國”的同時,也出現了用力過猛。曾轟動一時的“扶老太太反被賴”的彭宇被官方證實真撞了人,“8毛錢治好10萬元的病”純屬無稽之談,“縫肛門”更是子虛烏有,一連串的“冤假錯案”給當事人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網絡圍觀”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不問青紅皂白的“網絡圍毆”。
權威信息發布過遲:網絡圍觀釀網絡圍毆
把握好“網絡圍觀”與“網絡圍毆”之間的界限,已經成為了網絡力量發揮是否有效的關鍵。網絡圍觀確實令很多事件變得更加透明和公正,但同時也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錯案”的“網絡圍毆”。
“網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但不完全等同于社會現實,有些事情經過網絡被放大了,有些并沒有真實反映。”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鄭杰說,對此既不能不屑一顧,也不能亦步亦趨。
網絡是把雙刃劍,它的開放性和自由性是網絡力量之本,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隨意性。往往一條不真實的信息,只是因為其中被冠以了“正義得不到伸張”“弱勢群體被欺壓”等標簽,就會立即引來眾多網友的“人肉”和口誅筆伐,巨大的社會壓力一股腦地涌向被設定的“反面人物”,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安徽省六安市委書記孫云飛說,究其原因,是政府在公眾信息高度饑渴的時候,沒有出面發布權威信息。當網民得不到真實信息的時候,各種猜測的、片面的消息可能會傳播得很快,可能會出現信息失真。
網友們圍觀的熱情必須鼓勵,這是網絡力量的源泉。但絕大多數網友確實沒有對信息鑒別真偽的能力。
“除了公民自身素養和辨別能力的提高外,應對網絡秩序有一個管理。”彭富春說,目前微博推進“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身份認證,就是對網絡秩序的一個保護。
孫云飛說,據英國媒體報道,兩名英國學生赴美旅游前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稱“摧毀美國”,結果剛下飛機兩人就被美國警察逮捕搜查并沒收了護照,次日遣返回國。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網絡管理難題,需要管理手段和理念不斷創新。
推薦閱讀
“店小二收受賄賂”,這個原本在賣家圈里公開的秘密近日終于被阿里巴巴“自爆家丑”。記者以“淘寶、代理”為關鍵字進行搜索,搜索出諸多結果,記者按照網頁上顯示的電話與幾個代理聯系后,他們均表示可以幫忙上線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權威信息發布過遲:網絡圍觀釀網絡圍毆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