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報道】(記者 葉青)依靠315打假曝光打假而起家的非法刪帖網站每年都數不勝數,據《新京報》報道稱,今年3·15來臨之際,大批的非法3·15網站遭到曝光,這些網站無一例外的都是打著3·15的維權旗號,吸引消費者在上面發布投訴信息,然后再利用這些信息去勒索涉事企業,以此謀取刪帖費和公關費。
根報道稱,有些非法網站,光是刪帖費一天就能收幾萬元。而企業之所以愿意花錢消災,是因為“自己不干凈”,所以在3·15前后心里發慌,愿意花點錢消滅負面信息。
據悉,這類非法315網站光北京就有幾百家,全國有多少實在令人難以想象。315原本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如今卻成了非法315網站謀不義之財的黃金段。
315運動式打假治標不治本 維權機制是根本
難堪的同時,有網友冷靜的提出,靠每年3·15的運動式打假,當然解決不了問題。運動式打假,來得猛烈,去得也快,碰上了,解決問題了,算你運氣好。但是維護消費者權益,又怎能靠碰運氣?我們要的究竟是這種運動式打假,還是能夠在每一天都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常態機制?
相信太多的人都會選擇后者。但是,如今消費者日常維權的成本實在是高得驚人,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前幾天就說了一句大實話: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有時候追回一只雞,得殺掉一頭牛。一只雞和一頭牛之間孰輕孰重?每個人都能輕易判斷。
“維權門檻過高,不如就這么算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會選擇忍氣吞聲。不是他們不想維權,實在是維權太不劃算。畢竟,那種愿意為了維權搭進去大量金錢和時間成本的消費者,是極少數。
維權渠道不通暢,維權成本太高,消費者在利益計算之下會選擇忍氣吞聲,這在造成消費者權益普遍受損的事實之外,還助長了一些不良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底氣”,更讓監管部門不作為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你消費者自己都不維權,我還跟著起什么勁?在這樣的格局下,食品安全事故層出不窮、本來信譽頗佳的跨國巨頭在中國屢屢侵害消費者權益……這些怪像的根源就是,在一個消費者權利不彰的社會,必然是商家和監管部門可以低成本漠視消費者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消費者沒有安全感的社會。
解決這一尷尬局面,關鍵在于健全日常的維權機制,這不僅包括維權渠道的進一步暢通,維權成本的大幅下降,還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專門法律法規的完善——只有法規硬起來,提高對不良商家的震懾力,才能讓他們不敢漠視消費者權益。甚至,還包括媒體心態的轉變,媒體不能總是把揭內幕的報道留到3·15前后,而是應該在日常報道中為消費者權益不斷鼓與呼,對監管部門的不作為展開強勢監督,媒體的長期跟蹤曝光報道更顯得有意義。
推薦閱讀
曹國偉是在“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分論壇上發表上述觀點。他認為,從創意和內容方面來說,互聯網新媒體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打破每個人發布內容、發布信息的壁壘,也給了每個人傳播思想、傳播內容信息的能力。 3>>>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