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2012年3月14日,中國第一大互聯網安全服務提供商奇虎360公司(NYSE:QIHU,以下簡稱360公司)宣布任命公司副總裁譚曉生為首席隱私官(CPO,Chief Privacy Officer)。譚曉生將負責處理360軟件產品可能涉及到用戶數據的各項事務,包括規劃和制定公司的隱私政策、審核各產品的用戶使用協議、監督各產品的工作原理和信息處理機制等,保證公司各軟件產品的行為符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并通過與國際企業和各隱私保護組織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公司現行的隱私保護制度。
據悉,360是首家設立首席隱私官一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今天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數量快速增長,功能越來越強大,而這些移動終端同時存儲著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作為中國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先的安全廠商,在提供強大的隱私保護工具的同時,360有責任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做出行業表率。"新上任的首席隱私官譚曉生說,"360一直很重視用戶隱私保護,這次設立首席隱私官一職,說明360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
除了任命譚曉生為360首席隱私官,360公司還發布了《用戶隱私保護白皮書》第二版,新版的《白皮書》新增了對360旗下各個無線產品工作原理和信息處理機制的詳細闡述,包括360手機衛士、360Pad瀏覽器、360手機桌面等。
"360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可以說實施了業內最嚴格的標準。我們這次設立首席隱私官,一方面是因為隨著360快速發展,產品線增多,公司必須有一個專職的CPO統籌規劃公司隱私政策、監督和協調各產品在數據處理上的設計思路;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必須力圖高瞻遠矚,知悉在隱私保護方面的國際趨勢,要跟國際領先企業看齊。所有這些,沒有一個專職的CPO是不行的。"360公司總裁齊向東說。
360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2010年3月,360宣布將360軟件產品的全部源代碼托管給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是第一家進行源代碼托管的互聯網公司。同一年,360發布了業界首個《用戶隱私保護白皮書》,將所有產品的工作原理和信息處理機制公布于眾,迄今為止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將產品全部透明化、公開化的互聯網公司。
譚曉生在出任360公司首席隱私官之前,擔任奇虎360公司副總裁,負責技術團隊的管理。譚曉生于2009年加入奇虎360公司,之前在MySpace、雅虎等多家知名的全球互聯網公司中擔任重要職務。
譚曉生(Tan Xiaosheng) 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隱私官
譚曉生,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NYSE:QIHU)首席隱私官,負責處理隱私事務,包括制定隱私政策、監督各產品的隱私情況、防止觸犯用戶隱私權的事件發生、以及擔任網民隱私代言人等事宜。
譚曉生于2009年7月加盟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裁,負責公司網站技術、技術運維、數據分析與挖掘、云查殺、云存儲等業務的技術團隊管理。僅用一年四個月時間,實現團隊規模增長一倍,在北京建立兩所可容納上千臺服務器的數據中心。譚曉生同時擅長技術團隊的構建與管理,自2003年開始做校園招聘,歷年招聘培養了超過300名大學生,這些學生現在廣泛分布在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等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技術圈子中有"譚校長"的稱號。
譚曉生于1992至1994年工作于西安交通大學凱特新技術公司,從事漢字操作系統的開發,1994年作為聯合創始人創建西安博通資訊責任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0000),任職系統集成部經理。1996年譚曉生加入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信息系統分公司,1997至2001年工作于深圳市現代計算機有限公司,2001年作為聯合創始人創建深圳豪信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裁。
2003年譚曉生正式加盟國風因特(北京)有限公司(3721.com),任技術總監。此后3721公司被雅虎收購,雅虎中國于2005年被阿里巴巴收購,譚曉生先后任職雅虎中國技術總監、CTO、阿里巴巴雅虎中國工程技術總監,相繼負責雅虎中國業務支撐系統、雅虎中國門戶業務、雅虎中國搜索等全線產品的技術支持。2007年譚曉生加入麥斯貝(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社交網站MySpace在中國的運作,出任CTO,并于2008年兼任首席運營官,全面負責公司運營。
譚曉生,于199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學士學位。大學期間作為第二作者出版《磁盤加解密實用技術》一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ISBN號:7-5605-0476-0),后被譯成繁體版在臺灣出版。
推薦閱讀
騰訊控股主席馬化騰14日在公司業績公布會上首次交代與投行“對賭”原因,他表示,2009年與投行訂立“對賭”期權安排主要是為了把個人套現的財務安排與公司營運狀況“切割”,目前有關安排已到期結束,也沒有新的同類>>>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