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最近有媒體報道稱,Google在線產品Google+因用戶停留時間過短,而淪為虛擬世界的一座“鬼城”,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Google+頁面上,近日卻因突然出現大量中文留言變得熱鬧非凡,以致有外媒驚呼中國網友正掀起一場“占領奧巴馬”運動。盡管部分網友的刷屏行為受到批評,但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很是淡定,其發言人BenLaBolt日前表示,只要不是威脅攻擊的帖子,就不會刪除。
每發一條,評論迅速被占滿
網友“信海光”昨天發在微博的截圖顯示,最近奧巴馬的Google+主頁因一下出現大量中文留言變得熱鬧非凡。作為競選下一任總統的重要網絡公關策略,奧巴馬于1月31日正式開通他的Google+實名認證賬戶與網民交流,但他絕不會想到,僅過了三周,就遭遇了一場方塊字的“占領運動”。
奧巴馬的Google+頁面截圖
有意思的是,某科技頻道昨日轉載美媒文章稱,Google+正淪為一座虛擬世界的“鬼城”,原因是Google于2011年6月推出的這款產品,雖然號稱已吸引9000萬注冊用戶,但“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去年9月至今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遠低于Facebook的6至7小時”。
不過,“鬼城”之說并不適合奧巴馬的Google+。中文的后排占座、圍觀冒泡,抑或是廣告招租,最近頻繁出現。“Google+有個限制,每條消息只能評論500條,結果奧巴馬最近每發一條新微博,盡管咱這邊是半夜,還是一小時之內就被歡樂的國人占滿了500條,老美根本插不上話”。“信海光”這樣描述。
網民如此熱情,以致“奧巴馬的Google+評論變成中文版,包括BBC在內的外媒紛紛用“淹沒”、“泛濫”等詞形容那些跟在奧巴馬帖后蜂擁而至的信息,還有人大呼中國網民正掀起“占領奧巴馬”運動。
如墜云里,美國用戶難理解
有分析稱,網民熱情“泛濫”的背后,是Google+開放之后的一種情緒宣泄。自本月20日起,許多國內用戶突然發現,長期無法登錄的Google+突然可以直接訪問了。
這從留言的內容也可以看出。據報道,“大部分給奧巴馬留言的中國網友只是開個玩笑,或是說些輕松話題”,甚至只為刷屏或圍觀。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奧巴馬的競選團隊甚至專門雇了一些翻譯,來幫忙收集來自網絡世界的“民意”,可仍有部分國內網友不禁猜測,“白宮的翻譯知道啥叫‘沙發’么?”而在看到有外媒報道時,誤將“搶沙發”一詞描述為“占領家具”,有網友說其“當時就笑噴了”。
雖然對廣大中國網民而言,這更像一場行為藝術,但報道顯示,它還是讓很多外國人如墜云里。
美聯社在報道此事時提到,“過去幾天里,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對奧巴馬Google+的潮水般評論,讓美國用戶摸不著頭腦又怨聲載道”。
實際上,也有國內網民認為這種類似刷屏的行為藝術并不妥當。網友“Lei Tang”就抨擊,“陋習到處帶,這樣只會引起反感”。
不過,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似乎很是淡定。路透社援引其競選團隊發言人BenLaBolt的話說,只要不是威脅攻擊的帖子,就不會刪除。“我以為總統得把G+關了呢,忍耐力太強了”。網友“菲菲”說。
盡管如此,大家似乎都沒必要擔心,因為至少從昨天開始,Google+又無法直接訪問了。
推薦閱讀
面對快遞行業此起彼伏的“爆倉”、“漲價”,京東商城的自提服務被認為是自建物流體系的重要試水之作,但高昂的前期投入和自提點的諸多制約,讓這種吃螃蟹的行為能否成功充滿未知 京東商城為用戶設立的地鐵自提點,引>>>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