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阿里巴巴集團“老大哥”的B2B業務終于完成了歷史使命,即將退出資本市場的舞臺。
21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集團”)和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B2B”)聯合宣布,由阿里集團(“要約人”)向阿里B2B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私有化價格為13.5港元/股,與2007年底上市招股價持平。若私有化成功耗資,預計在182.5億港元和196.28億港元之間。
消息公布后,阿里B 2B復牌大漲42 .703%至13.2港元/股,較私有化價格僅折讓2%。相反,阿里集團大股東雅虎股價下跌近2%。
私有化交易與回購雅虎持股同時進行,將增加阿里集團的資金需求量。因此不排除阿里B2B內的某些資產未來會作為阿里集團與雅虎交易的籌碼,以減少資金壓力。漫畫:陳婷
私有化耗資約190億港元
根據協議,阿里B2B私有化的價格較2月9日停牌前的最近6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格溢價60.4%,比最近1 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溢價55.3%。阿里B2B表示,將不會在提高私有化價格。
本次私有化的資金,將由澳盛銀行、瑞士信貸銀行新加坡分行、星展銀行、德意志銀行新加坡分行、匯豐銀行和瑞穗實業銀行香港分行提供的外部債務融資以及阿里集團的內部現金資源提供。本次私有化耗資預計在182.5億港元和196.28億港元之間。
2007年11月,阿里B2B登陸港交所,募資逾130億元。當年開盤價30港元,首日以接近40港元收盤,每手未計手續費可賺13000元。上市后,阿里巴巴分別于2009年、2010年進行分紅,合計21.1億港元。
2011年5月,阿里巴巴在香港舉行股東大會,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就股價漲幅不大向投資者致歉,并調侃說:“從2007年我們上市到現在,收入和利潤增長了2-3倍,但股價沒怎么動,反而是什么都沒做的時候,股價漲到了40多港元。”
本次私有化要約稱,推動阿里集團私有化其上市子公司(B2B)的核心因素,是為了在阿里B2B實行戰略轉型升級期間,給小股東一個變現投資收益的機會。在阿里巴巴集團與阿里巴巴的聯合公告中指出,戰略轉型將可能會在中短期內導致收入增長變緩,影響盈利預期。
根據香港證監會的《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規定,合并決議獲批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出席會議的獨立股東所持表決權的75%或以上同意;就該決議所投的反對票不超過全部獨立股東(包括未出席會議者)所持表決權的10%。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稱,基于私有化價格溢價46%,阿里盈利表現疲弱、以及小股東持股27.03%,股權分散,本次阿里B2B私有化通過機會大。
最新公布的阿里巴巴2011年報顯示,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5 .5%至人民幣64 .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6 .6%至人民幣17 .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注冊用戶數同比增加23 .5%,付費會員同比下降5.4%。
高明的資本游戲?
阿里B2B的CFO武衛在解讀財報時表示,本次私有化定價是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阿里B2B的交易歷史價格,其次是具有可比性的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第三是香港近幾年的私有化交易。“如果與過去三年的市場基準進行比較,市場的溢價比例介于25%至47%。因此,根據聲明,集團本次提供的價格較為具有吸引力。”
而馬云則在內部郵件中稱:“有人說我們上市的時候只融了17億美金,但私有化要花出去20多億美金,看起來是個賠本的生意,有人建議我們可以用低一點的價格把股票買回來。但這不是阿里巴巴的風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投資經理表示,盡管上市公司無須對在任何價格買入的投資者回報負責,但“當年阿里B2B赴港上市,投資者視其為中國谷歌,不少人在20-30港元位置買入作長期投資,難免失望。”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耗資145億私有化,中小股東“很受傷”。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李方庭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阿里巴巴私有化最終獲益人是董事局主席馬云,而最受傷的或是其中小股東。 專家稱,回購價與當初發行>>>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