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帶動的全球社交網絡大潮下,垂直化社交網絡正方興未艾。
2月13日,有消息稱,美國專業社交網站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正在中國秘密約見百度、新浪、人人和360公司,欲探討入華合作事宜。
對于霍夫曼訪華事宜,中國四家網站均表示“不知情”。但是,Linkedin在歐美市場的成功,使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Linkedin是美國一家專注職場社交網站,早在2002年硅谷還未完全走出科技泡沫就已創立,時間比Facebook早了兩年。
2011年5月,Linkedin在紐交所上市,創造了當時繼谷歌(微博)之后最大的互聯網IPO。目前,Linkedin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1億多用戶,世界500強企業均為其用戶。
在中國市場,由于未受到如Facebook般的嚴格管制,Linkedin逐漸在部分高端白領用戶間興起。2月17日,專業從事高端獵頭的凱盛大通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繆海緣告訴記者:“身邊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已經注冊Linkedin,而且它已經成為HR(人事部門)每天必登錄的網站。”
不過,由于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文化背景和使用習慣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Linkedin對于入華依然保持著相當謹慎態度。截至目前,Linkedin尚未推出中文版本。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Linkedin在去年已經開始進軍亞太地區,發展至今,在中國的會員不超過200萬,占其總規模用戶數非常小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市場又是Linkedin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地。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白領社交需求的激增,天際網CEO林廷翰(微博)預測,中國整個職業社交網站市場,將會從去年的2000萬用戶,有望發展到明年的1億用戶。
兼具成功“創業者”和“投資人”兩種角色的霍夫曼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巨大的蛋糕。不過,在中國本土有著一股不可忽視的職業社交力量,天際網、優士網、若鄰網和經緯網等正在中國悄然發展,等待時機爆發。
未來,中國本土職業社交網站將可能和Linkedin有一場激烈的爭奪戰。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股新的風潮或將改變人們未來尋求職場機會的方式和途徑。
競爭日趨激烈
Linkedin在中國未能像Facebook那樣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與其模式有關。Linkedin專注于商務領域,追求的是“弱關系化”,人們通常稱它為“BSNS”。用戶未必每天登錄Linkedin,但若有職場社交需求時,必然會想起它。
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是學符號工程學和哲學出身,他對于互聯網發展規模的理解充分借鑒“阿基米德定律”,即:只要有一個支點和足夠大的杠桿,就能翹起地球。而Linkedin的支點正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人脈”。
在中國職場,人們更加懂得人脈的重要性。通常而言,人們認為成功常常取決于兩個要素——能力和人脈。前者,需要自身的不斷學習和提高;后者,既有機緣也更需要有意識的尋找和發現。
隨著Linkedin在全球的成功,中國本土化Linkedin網站不斷興起,優士網便是其中一家。2月16日,優士網CEO盧漢森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2007年,我在日本東京去成田機場的路上,遇見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在90分鐘的時間里,霍夫曼和我闡述創辦職業社交網站的思路和方向。”
“他告訴我,傳統交友社交未來將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果產品做得越好,人們越容易轉向線下交流。”盧漢森說道。事實上,在創辦Linkedin之前,霍夫曼曾在1997年創辦了SocailNet,這家公司以失敗告終。
這番談話讓盧漢森深受啟發。至此,有著6年私募股權和3年創辦跨國社交平臺世友網絡經驗的盧漢森義無反顧地決定再次創業。2009年,盧漢森創辦一家全新的職業社交網站——優士網。
不過,事實上,中國最早的職業社交網站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但是,當時由于不少SNS網站自身策略失誤,以及采用多線試水導致定位不清、受眾模糊等問題,如今留存下來的并不多見。目前,中國職業社交網站領域主要有優士網、天際網、若鄰網、大街網和經緯網等網站。
天際網CEO林廷翰告訴記者,“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不過,優士、若鄰、大街等網站都正在尋找不同的用戶群定位,做出自身特色是關鍵。”
對于Linkedin入華可能產生的沖擊,與霍夫曼有過直接交流的盧漢森認為:“中美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同時,Linkedin未來可能面臨著政策壓力,中國將更需要真正本土化的產品。”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BarcodeHero的網站證實了KimaLabs已經被Groupon收購,同時表示因此將于周一(2月20日)關閉其服務。這意味著此后用戶將不能再下載BarcodeHero應用,現有用戶可以在3月16日前下載自己的數據。 2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