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印刷版刊文稱,Facebook并沒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采用突破傳統的IPO(首次公開招股)方式,而是聘請了六家投行輔助其上市。這非但無助于塑造其特立獨行的形象,反而會令用戶生厭:Facebook與華爾街沆瀣一氣,幫助富人賺錢。
以下為文章全文:
公關機會
長期以來,IPO不僅被先鋒企業視為一種融資方式,更是一次難得的公關機會——可以徹底闡述他們的價值。1980年代,冰淇淋制造商Ben & Jerry’s向位于佛蒙特州的鄰居和當地奶農推銷他們的股票。1995年,波士頓啤酒宣布,只要借助酒瓶上的廣告,所有忠實用戶都可以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買入該公司的股票。
最著名的案例則是在2004年,谷歌當時為了削弱投資銀行在IPO中的影響,組織了一次所謂的“荷蘭式拍賣”:根據潛在投資者的集合競價確定發行價。“這是一種獨特的谷歌式體驗,”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2010年的一期《哈佛商業評論》上寫道,“直到今天,這仍然可以體現我們的特質。”
現在再來看看谷歌之后最引人注目的IPO交易——Facebook的IP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他的同事已經準備好通過75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講述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業故事之一。這相當于雅虎市值的4倍,eBay(微博)的2倍,幾乎與在全球擁有數十個訂單履行中心的亞馬遜(微博)持平。
雖然Facebook是由用戶一手塑造的,但他們卻準備采取完全傳統的IPO方式,絲毫無法體現以往那些離奇IPO交易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的理念。通過引入全美最大、最有聲望的投資銀行,Facebook不僅會為這些機構創造巨額收益,而且還在公眾對這些金融巨頭的敵意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與華爾街站到了一起。
公司使命
IPO通常是一家公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決定性時刻,高企的估值將在這一刻面臨貪婪資本的考驗。啟動上市表明Facebook不可避免地會改頭換面。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要面臨種種壓力,不僅要保持高速增長,還要不斷推動用戶與他人和廣告主分享信息。扎克伯格和他的公司以往都很容易達成這種妥協,正因如此,他們與全美最大投資銀行的合作也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與其他許多企業家一樣,扎克伯格也號稱懷有遠大的理想,但他提交的S1文件卻顯示,他還在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
一直以來,Facebook都不僅僅是一家公司,還是一項使命。扎克伯格2004年2月在哈佛大學的寢室里創辦了這家網站,幾個月后搬到硅谷。他很快就迷上了社交網絡,他反復強調,希望“給予人們分享的力量,讓世界更開放,聯系更緊密”。
在2月1日提交的IPO申請中,扎克伯格不斷提醒全世界,Facebook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司。他強調稱,“Facebook創立之初并不是為了成為一家公司”,他還將該公司的內部文化描述為“黑客之道”。招股書還寫道:“讓每個人緊密聯接,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并推動社會的未來變革,是一種迫切需求,也是一個巨大機遇。”招股書中寫滿了各種細節信息:Facebook 2011年實現收入37億美元,遠高于2010年的19億美元,該公司僅去年的利潤就達到10億美元。
沆瀣一氣
但具體到融資,Facebook似乎從不擔心遭人非議。2007年,該公司通過微軟(微博)融資2.4億美元,而沒有選擇當時最熱門的科技公司。一年半以后,他們又從俄羅斯風險投資公司DST那里獲得了2億美元投資,后者的投資者包括俄羅斯大亨阿利舍爾·烏斯馬諾夫(Alisher Usmanov),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去年,該公司又接受了高盛的投資,而且允許其向客戶兜售股票。
每次融資,外界關注的都是Facebook不斷膨脹的估值(150億美元!500億美元!),至于他們與投資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則無人問津。他們還允許DST董事總經理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通過二級市場,從員工和股東手中購買更多股票。這種行為現在已經成為Twitter等其他熱門硅谷企業的通行做法。
在IPO申請文件中,扎克伯格似乎沒有采取太多措施,防止外界認為他們與華爾街沆瀣一氣。該公司有望于今年5月正式上市,屆時將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巴克萊資本和Allen & Co的最優質客戶分攤這些股票。為了參與這一交易,這六大投行都已經用盡了渾身解數。有報道稱,Facebook必須在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之間選擇一家主承銷商,這就好比在水蛭和蜱蟲之間選擇一個來止血。
今后幾個月間,這些機構的銀行家將為Facebook確定IPO發行價,并操縱其在上市首日獲得不錯的漲幅——為他們的客戶帶來有保障的豐厚收益。到那時,小散戶們(這其中包含了Facebook 8.45億用戶中的多數人)才能有機會買入這家社交網絡公司的股票,而該公司恰恰是通過在用戶發布的照片、狀態更新和好友關系中出售廣告賺錢的。
“我一直都認為他們的價值是開放和透明,但恐怕沒有什么會比讓這么多投資銀行為你制訂IPO發行價更不透明的了。”企業軟件公司NetSuite CEO扎赫·納爾遜(Zach Nelson)說,他的公司2007年上市時采用了“荷蘭式拍賣”。
富人更富
公平地講,Facebook的確有充足的理由回避“荷蘭式拍賣”,或者直接向用戶分配股票等非常規上市方式。這種財務手段會引發很多復雜問題,并導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最終導致“好心沒好報”。
2004年,谷歌原本認為,通過拍賣確定發行價可以避免內幕人士通過價格波動獲利。但該股在上市首日仍然從85美元大漲至100美元。美國投資銀行WR Hambrecht負責為谷歌主持了當時的拍賣。該公司創始人比爾·哈姆布萊希特(Bill Hambrecht)認為,是谷歌的傳統承銷商在幕后壓低了拍價。谷歌還因為股價暴漲而被媒體批評為傲慢和天真。
哈姆布萊希特表示,他的公司“早就預料到Facebook注定會采取傳統的交易手段,因為他們與華爾街,尤其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關系太過密切。”這令很多觀察人士頗為意外,他們原本認為扎克伯格喜歡特立獨行,并且會利用上市的機會鞏固Facebook創新和反傳統的形象。“如果Facebook愿意,很可能會在他們的車位上出售股票。”美國投資銀行Morgan Keegan Technology Group董事總經理彼得·法爾維(Peter Falvey)說。
在招股信中,扎克伯格表示,他會忽視短期利益,轉而專注于“為股東和合作伙伴創造長期價值”。由于他控制著57%的投票權,因此完全有能力推行這一理念。但就連號稱將抵制外界壓力的科技公司,都會很快發現華爾街的要求難以抗拒。谷歌最近在社交網絡領域的種種不順就是很好的例證,Ben & Jerry’s也于2000年被聯合利華收購。無論是否愿意,Facebook現在都要對很多與之有著不同價值觀的人負責。
Facebook選擇的IPO模式或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示它今后對外部壓力的免疫力。從上市伊始就選擇與華爾街為伍,令Facebook的用戶頗為不快:他們的個人信息將幫助富人更富。
推薦閱讀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吳雪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2012年對于團購網站來說,仍舊是‘洗牌年’……團購網站通過融資來燒錢經營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除了融資,更重要的是團購網站的自身定位……” 龍年春節前兩>>>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