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上市,再次自證了社交網絡的異常火爆。
Facebook的火爆程度,不禁讓人想起15年前的美國在線和5年前的谷歌,它的上市無疑是近十年美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事件。
在昨日與IPO招股說明書一起公布的一封扎克伯格的公開信中,這位27歲的科技新貴寫到:印刷媒體和電視,發端了眾多社會關鍵領域的深刻變革,今天的社會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
在對Facebook核心價值的描述中,扎克伯格再次重申,“Facebook的存在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連接更加緊密,而非僅僅是建立一個公司。”
這到底是扎克伯格上一廂情愿的“理想國”,抑或僅僅是華爾街的包裝伎倆?與開放愿景相連的是,Facebook在隱私政策上一直備受爭議。隱私權益保護者仍然為如此多的用戶信息掌握在Facebook手里感到不安。在過去的7年,Facebook用戶數的增長幾乎與隱私政策的斗爭“一路同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表示,隱私問題一直是Facebook的一個問題,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資產是用戶,但門檻并不是很高,如果他得罪了用戶,逃離他的速度也會很快。
商業模式悖論
Facebook在其風靡之際,也將互聯網依靠用戶信息賺錢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每天,每個小時,Facebook都在輕松地將越來越多的用戶招致麾下。他們在Facebook下載音樂,閱讀新聞,玩虛擬游戲,查看星座運勢或上傳家人照片。
在Facebook上,一切皆有可能。用戶不僅向Facebook透露了自己的姓名(Facebook禁止匿名)和家庭住址,還交代了自己的好友、家人,自己的偏好——從流行音樂直到政治觀點。
用戶在Facebook上共享的大量個人信息(比如生日、興趣愛好,甚至訂婚時間),意味著廣告可以具有很大的針對性,而這種針對性在電視和廣播等其他媒體是無法實現的。
紐約時報昨日評論,Facebook的價值取決于其能否以這些信息為“餌釣”到廣告商,并巧妙地處理世界各地的用戶和政府監管部門對隱私問題的關注。
而對Facebook的估值如此之高,正是因為該公司所體現出的價值已經遠超其用戶總數本身。除了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網站以外,Facebook還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數據收集引擎,用戶在該平臺上進行的每次點擊和交流都被Facebook精確地捕捉到。
當用戶在Facebook上分享鏈接、收聽歌曲、點擊無處不在的“贊”鍵或將自己的感情狀態改為“訂婚”時,每一條信息都自動被添加到Facebook龐大的數據庫里。
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潘巍昨日表示,Facebook的企業價值就在于它所擁有的8億多用戶的數據,這些用戶的喜好等相關屬性。Facebook的商業模式就是針對這些用戶的精準廣告,這也不可避免地使Facebook從一個私隱公司變成公隱的公司。
“隱私即將壽終正寢”
“我不得不說,隱私即將壽終正寢。”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開篇即警告隱私的死亡。該文作者指出,作出這一悲觀的判斷是因為最近有陌生人評論他通過iPhone的一款照片分享應用程序instagram上傳的照片。
在幾條評論以后,作者開始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盡管她在instagram的用戶資料只填寫了姓,但是網上的一個姓已經足以泄漏他的信息。
“相信我,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開始好奇去找到他。”作者寫道。
而這樣的過程發生竟然只需要10分鐘:“首先從他的照片上知道他住在舊金山,然后試著google他,但姓氏和城市還不足以找到他,然后作者去他的照片看她對哪些評論作出回應。最終我發現了一個他和她朋友的對話,我輕而易舉的發現了他朋友的全名,然后我找到這個人的facebook朋友名單中找到我要找的那個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然后在谷歌上,我搜索到了他的電話、住址和公司!”
“我絕不是在開玩笑,這是真的。我甚至也使用一個他使用的App,從中顯示了他早晨晨跑的路線圖。這只需要花十分鐘時間。”
在Facebook上,幾乎每天都有人做這樣的事。經常,你甚至不需要一個人的姓就能找到一個人。
這也或多或少說明,我們生活在一個隱私邊界被打破的世界。胡泳表示,今天大多數人接受“隱私權縮小”的現實,普遍暴露自己的隱私。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這個社會將越來越透明。人們雖說都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隱私當回事,已是整體的發展趨勢。
在Facebook創立的8年中,Facebook一再修改其隱私政策,鼓勵用戶更多的分享。扎克伯格似乎很看好用戶將會越來越樂意和他人以及廣告商分享個人數據。
潘巍說,很多用戶沒有意識到被別人看到后潛在的傷害,而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胡泳表示,隱私問題一直是Facebook的一個問題,“美國是一個比較注重隱私權的國家,而且接受集體訴訟,這是Facebook繞不過去的。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資產是用戶,但門檻并不是很高,如果他得罪了用戶,逃離他的速度也會很快。
紐約時報指出,Facebook最大的障礙就是用戶隱私。在這一問題上,它與用戶漸行漸遠。例如,2007年Beacon功能就曾引發爭議。該功能可以自動在Facebook更新用戶在其他網站上的活動和購買行為。Facebook還因在借用“贊”做廣告被推上法庭,并因面部識別功能遭到審查。
去年11月,Facebook宣布與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和解,該組織指控Facebook在隱私設置上存在用戶欺詐。如今,Facebook可能在歐洲受到隱私保護規定掣肘,同樣,美國也在醞釀立法保護用戶隱私。
潘巍說,現在谷歌已經推出了takeout的頁面,允許用戶從頁面上拷貝自己的信息,這意味著,如果他不滿意現有的服務,隨時可以遷徙去別的網站。這對Facebook而言是個挑戰。
每個用戶信息值100美元
從上世紀90年代靠用戶賺錢的互聯網到Google時代靠用戶數據賺錢,再到facebook的社交時代,互聯網對個人隱私的滲透逐步加強。
“Facebook時代,靠個人數據賺錢遠甚于靠用戶基數賺錢。從投資人對其1000億美元的估值來看,相當于每個Facebook的用戶信息至少值100美元。”潘巍說。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金融時報》今天刊文稱,Facebook周三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書,獲得了市場的極大關注。而盡管營收和利潤均遠超過Facebook,但谷歌的光芒仍被Facebook掩蓋。業內人士認為,對谷歌來說,目前是調整定位的最佳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越火爆 隱私越無保障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