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都會收到商務社交網站的電子郵件,提醒我去“互動一下”。這并不奇怪,我幾乎注冊了國內大多數主流的商務社交網站。可是,我收到這樣的郵件時,總是很糾結:不打開吧,擔心錯過什么東西,一旦打開了,大多數都是垃圾信息——它們提供的有價值的東西太少了。
在中國,有大量社交網絡公司打著“中國的Facebook”和“中國的Linkedin”旗號。這一點都不奇怪,任何一個國外領先的網站都有一個和他長得很像的“中國親戚”。他們也喜歡拿著國外公司的數據給投資者講故事:你看Facebook估值都過千億美金,Linkedin的市值則近百億美金了,我們的前途也會很遠大!
吹牛可以不打草稿,前途可能只遠不大。Facebook和Linkedin的數據大都是透明的。但在中國,僅從公開渠道獲得的信息,國內商務社交網站用戶最多也就六百多萬,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對大公司的覆蓋率也語焉不詳。毋庸置疑的是,現在能夠實現贏利的中國商務社交網站幾乎沒有,大都處在投資階段。
為什么同樣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和美國的境遇會有那么大的差別呢?用一句成語“南橘北枳”也許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狀況。在美國,人們已經習慣用商務社交網絡來交友和找工作,而且大家都樂于“奉獻”;而在中國,人們對商務社交網絡的利用習慣還遠未成熟,而且功利性較強,導致用戶的主動參與程度遠不及美國。
拿Linkedin來說。截止到2011年11月為止其用戶數逾1.3億人,擁有200萬個公司頁面,囊括2010年度財富500強所有管理人員;50%以上有3到5年工作經驗的人,都能在Linkedin上找到檔案,而且超過28%的90后大學生都把Linkedin作為主要求職渠道。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美國用商務社交網絡來尋找工作和達成生意已經是一個現實需求,但在中國這還只是一個潛在的需求。由于大多數商務社交網站都主打web2.0的特色,因此主要內容依賴于用戶自己產生,而且依賴于用戶自己去發現其真實價值,秉承著“投入越多,收益越多”的邏輯。但這對用戶要求較高,中國大多數網民往往沒有這樣的耐心。
這恰恰是中國的商務社交網絡所需要改進的地方。商務社交網絡往往過于迷信用戶的自我創造能力,他們提供了許多種可能性,卻沒有提供足夠多和足夠好的服務,讓這種可能性給用戶帶來現實價值,因此也就不能獲得相應的贏利。商業邏輯就是這么簡單:只有當你給用戶帶來某種“真實價值”,他們才會愿意掏出真金白銀,變成你的利潤。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專注和聚焦可能是一個更好的策略,與其像開心網和人人網一樣去拼市場份額,不如固守一個細分領域去精耕細作。有一家名為優士網的后起之秀,注冊用戶只有70萬,但其一開始就主打高端市場,聲稱會員中有近6%是CEO。這種專攻細分市場的做法倒是可圈可點。如果你無法決定大環境,但至少你可以選擇一個小環境,精耕細作,培育你的生意。
除此之外,國內的商務社交網絡還應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商務社交網絡一個重要功能是招聘,但只是提供信息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配套服務,譬如把社交網絡和獵頭服務結合起來,切實有效地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作者為《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社群總監)
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傳媒大亨、新聞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魯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最近在推特上指責互聯網巨頭谷歌助長電影盜版,稱谷歌是“盜版頭目”。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澳大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商務社交網站盈利模式模糊:沒給用戶帶來真實價值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