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之五岳散人專欄
很多時候我都被稱為“知名網友”,有段時間我對這個稱呼挺糾結的,網絡這東西是生活的副產品,您說知名網友算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最近這幾年,對于這個網友的稱呼變得不算在乎了,而且頗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欣喜。從網絡是生活的一種延展,到現在網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看到了整個社會在網絡技術沖擊下的改變。您看,現在我們不但通過網絡購物,還能通過網絡解決生活當中的很多問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讓人隨時都在網中。在一個大家都是“網中人”的時代被叫做知名網友,大概也算是一種值得自豪的事兒了。
但這種情況如果放在整個國家來說,恐怕只能是一種錯覺。近日,一位重慶籍民工寫了一封信給鐵道部長,述說自己訂票的艱辛,主要說了說網絡訂票的難度。“我們廠里40多個工友都不會弄電腦。老板同情我們,幫我們上網買票,結果他弄了半天,也弄不起來,不是進不去,就是沒票了。老板說,就算有票了,還得開通啥子網銀。我們是打工的,又不是白領,哪會開通這個,這不是用腳指頭想出來的嗎?”“一位工友買到了去江西的票,就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
買票難也不是新問題了,應該說鐵道部也不是沒有想辦法,網絡訂票就是其中一種。有人說網絡速度太低、頁面經常崩潰、技術水平不高,這些可能都是問題,但我們是否忘了另外一個問題:到底有多少農民工與其他沒有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能夠享受到這種信息化生活?
我們知道,能夠天天對著電腦的人是少數,畢竟這個社會里更多的工作是通過手工或者人工操作機械來完成的,他們沒有時間上網或者沒有那么多錢購置電腦、承擔高額的移動數據費用,網絡雖然已經越來越重要,但從整個國家來說,這些都是水面上的波瀾,看上去確實相當壯闊,實際上下面的海水才是真正的存在。
春運火車票針對的最大群體是誰?我想沒人會懷疑是農民工。網絡購票確實不適合他們,而排隊買票倒是挺適合,但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雖說經濟學理論里面說過,時間與精力對于每個人是不同的,但如果能讓他們少花一些時間,想來總不是壞事。網絡購票當然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在我們這個日益分裂的社會當中,這一部分人群目前還無法享受這樣一種過于高端的福利。
至于說如何才能讓農民工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受益者,想必我這種網絡的使用者是說不出個道道來的,畢竟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與社會本身的發展也有關系。但我想起一個親身經歷的過程:當年我買第一臺手機的時候,相當懷疑自己如果弄壞了的話是不是還能買得起第二臺。幾年之后看到摩托羅拉一個廣告,一個年輕人跨在單車上用手機,直覺上都想笑,連車都沒有的人怎么可能用上手機呢?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手機已經全面普及,誰都能用上。技術就是這么改變著社會,溝通的成本不斷下降。
網絡購票說不定就是這樣一種力量。雖說鐵道部未必是為了促進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但誰也不好說是不是明年農民工們就都學會了手機上網訂票、網銀支付。尤其是網絡的作用不是方便生活這么簡單,它已經改變了信息獲取渠道,改變了社會組織形態,誰說將來不會改變更多?(作者系知名網友)
推薦閱讀
鐵道部用春運來檢驗、測試一個未經充分測試、第一次正式運營的系統,“這是在拿公眾利益開玩笑”,在一個近乎黑箱的行政決策體系下,其實還潛伏著未解之謎。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柳青)網上買火車票別提多費勁>>>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