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徹夜排隊,甚至帶上鋪蓋卷住在火車站——中國改革開放30年,能夠喚起民眾計劃經濟時代各種緊缺畫面的少數道具中,春運火車票可算一件。每年春節期間,幾億人次的大騰挪靠的就是一張張小小的火車票。2011年春運2.3億人次,預計2012年,春運人次達2.35億人次。
改變從一根網線開始。“網絡售票最方便、最公開、最公平。”今年6月,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提及網絡售票時慷慨激昂地說。截至目前,鐵路售票網站12306 幾經擴容,C字頭城際、D字頭動車、G字頭高鐵、Z字頭直達、T字頭特快和K字頭快速等列車都開通了網絡售票的通道。對普通人來說,只需要坐在家里,輕點 幾下鼠標,運氣好的話,一次就可以成功購票。
根據鐵路部門披露的數據,2010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為16.8億人;今年前三季度為14.3億人,同比增長11.6%。火車票上網改變了十數億人出行的同時,也在悄然推動其背后一系列環節的商業變遷。
代售點之變
鐵道部預計春運前,所有鐵路列車都可實現網絡售票
12月22日,北京鐵路局規定,從2012年1月1日起,互聯網售票和電話售票的預售期是12天(含當天),而代售點、火車站售票窗口的預售期是8天。與此同時,全國其他17個鐵路局也開始大幅度推行網絡售票。鐵道部預計春運前,所有鐵路列車都可實現網絡售票。
“新興渠道提前了4天,并且,票源上也對新興渠道傾斜。”趕火車網CEO鄧文龍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傳統代售點的票量只有總票源的10%-20%,比往年下滑很多。“如果網絡和電話訂不到票,代售點也基本沒戲”。
賞心樂事誰家院,有人歡喜有人愁。“今年火車票代售業務一直虧損。”一位同時經營3家火車票代售點的老板告訴記者,自2009年起,代售點的生意就開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
“一般來說,每個鋪面,每天出票80張,每張獲得5元的手續費,收入達到400元,就能夠盈虧平衡。”這位老板告訴記者,他在西城區有一間臨街旺鋪,雖然 是個“小門臉”,但運營成本不低。現有員工4名,2人一起實行兩班倒,一個人每月需支付3000元的工資;雖然是個小門臉,但由于地理位置較佳,每月的租 金需要6000元。再加上水電、治安等費用的支出,這家門面一個月需要支出近2萬元。
“生意好的時候,這些支出不算什么;但生意不好了,就開始入不敷出。”令這位老板唏噓的是,這個180度的轉變也不過兩年光景。
他清晰地記得,生意興隆的時候,每個店平均下來一天能賣200多張火車票。由于是最早一批獲得牌照的代售點,每張票5元的手續票全部歸自己所有。那間臨街 店鋪生意最旺的時候,一天能賣350張票,現在每天只能賣到原來的一半。而他的另外兩間店鋪,現在平均一天只能賣到100多張。
“目前,代售點出的票有1/3是網絡和電話預定之后來取票的。”一家在海淀區開辦火車票代售點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網絡售票帶來的影響很大。并且,今年試行的電話訂票已經讓代售點的出票量下降了1/3。
“寫字樓里的人流量本來就不多,新的訂票方式出來后,受到的沖擊很大,每天出票只有20張。”一位將火車票代售點設在寫字樓里的售票員說道。
在采訪中,不少火車票代售點紛紛表示,現在已經基本淪為取票點。一家代售點表示,當初花費十萬元購買的一臺內置售票系統的電腦和一只出票機已經形同雞肋。
網絡售票不僅帶來了票源的遞減,并且取票業務給火車票代售點貢獻的收入更是大幅縮水。
“通過電話訂票來取票的,每張票需要交納2.7元給首體在線。”前文所述的代售點老板擔心,目前不需要上交“返點”的網絡售票,未來也需要給鐵路售票網站(12306)不低的“返點”。
據了解,北京的火車票代售點一共有2000多家,一般分為兩種:一是較早從鐵部道拿到代售資格的票代,這些票代一般能夠全額獲得5元的手續費,大約有 500家;二是后來為了覆蓋更多人群而成立的、使用“三產機器”的代售點,這些代售點出售每張票需要從5元的手續費上交3.5元-4.5元給火車站。
“5元錢扣除2.7元,只剩下2塊3,剩下的錢都不夠向火車站上交,這根本就是一個倒貼的生意。”一家屬于“三產機器”的代售點有些后悔當初來做這個費力不討好的生意。
“我打算在網絡上尋找新的機會。”一位海淀區的代售點老板告訴記者,現在都靠機票、汽車票來補貼火車票,不然只能將火車票代售關張。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從網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網絡形式的變化給了方舟子的事業更大的舞臺,但也給他的公信力帶來更大的挑戰。 正在擴大的舞臺 2011年11月開始,一家曾經以影視娛樂類節目為主要資源的視頻網站,邀請方舟子試錄了四期公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售火車票:代售點收入縮水 將現代購網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