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曾在《理想國》第二卷中講述了讓人擁有隱身魔力的“裘格斯戒指”的故事,并借此討論一個道德難題:如果人無需畏懼自己行為的后果,他是否還要講究道德操守?
在微博、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絡深入生活的今天,不少人存在類似擔心。美國近年有不少案例表明,非實名的網絡虛擬身份,有可能給那些造謠、誹謗、網絡欺詐者制造一種虛幻的“魔戒效應”。
2006年夏天,美國密蘇里州49歲的洛麗·德魯介入了女兒和女同學梅根·梅埃爾的爭吵。德魯使用假名、偽裝成一個16歲男孩在社交網絡 MySpace上接觸梅埃爾,與其開始“網戀”。然后她對梅埃爾說:“這個世界沒有你會更好。”信息發出15分鐘,13歲的梅埃爾在自己臥室里上吊自殺。在英文中,德魯這種為達到欺騙目的而使用虛擬網絡身份的做法被稱做“手偶”,也就是中文所說的“馬甲”。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網上披著“馬甲” 從事不良行為,在美國大有人在。
2008年,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Foods首席執行官被發現使用化名在雅虎金融信息版上發布詆毀競爭對手的虛假信息。美國最大的“網絡紅娘”——match.com由于不要求用戶使用真名、不對用戶進行后臺身份認證,已發生數起用戶遭性侵犯的案件。
面對網絡非實名身份制造的種種難題,美國政府和業界都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今年9月,美國司法部要求國會修改相關的計算機欺詐法案,以起訴那些在網絡上提供虛假身份等信息來傷害他人的人。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譜和互聯網巨頭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社交服務,都是實名制的嚴格執行者。“谷歌+”在今年8月推出了一系列實名認證制。公司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曾公開表示,如果不同意使用實名,就不要使用“谷歌+”。
臉譜則一直采取“一經發現、立刻關閉賬戶”的做法查處使用化名的用戶。臉譜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最著名的一句話是:“給自己維持兩個身份是缺乏正直誠實的表現。” 新華社記者 李宓(據新華社舊金山12月20日電)
推薦閱讀
送走2011年的最后一刻,我們回顧2011年電子商務故事,VIE大地震、淘寶殤城、拉手IPO折戟、高朋裁員……一樁樁事件有如包含隱喻意味的時代樣板戲,而不平靜的2011年本身,注定具有歷史意義和特殊主題。 送走2011年的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非實名網絡虛擬身份或引發“魔戒效應”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