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連線》雜志網絡版11月份撰文,詳細描述了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前世今生,探究了這種虛擬貨幣興衰背后的故事。
以下為文章全文:
比特幣問世
2008年11月1日,一位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神秘的密碼術討論組上發了一篇研究論文,描述了他稱之為“比特幣”的新型電子貨幣的設計。經常光顧這個討論組的資深網友以前都未聽說過此人的名字,雖然從網上也能查到有關他的少許信息,但這些信息也都模糊不清,且自相矛盾。
在一份在線注冊資料中,中本聰說他住在日本,但他的電子郵件地址卻來自德國一個免費服務站點。在谷歌搜索他的名字,也找不到相關信息,很顯然中本聰是個化名。
盡管中本聰身份成謎,他的發明卻破解了困擾密碼破譯員長達數十年的一個難題。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數字貨幣理念便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使用方便又不易被追蹤,完全不受政府和銀行等第三方機構的控制。20世紀90年代,一個名為“Cypherpunks”的密碼破譯組織便全身心投入到打造虛擬貨幣的工作中去。但是一切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早在90年代初期,密碼破譯員戴維·查烏姆(David Chaum)推出了匿名系統Ecash,但這種電子貨幣“出師未捷身先死”,失敗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依賴于政府和信用卡公司的現有基礎設施。之后又有“比特金幣”(bit gold)、RPOW、b-錢等多種電子貨幣相繼問世,但沒有一個獲得成功。
設計電子貨幣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如何避免所謂重復支付的問題。如果電子貨幣只是信息,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紙幣或者貴金屬,那么怎樣才能避免人們將它當作文檔,輕易地進行復制粘貼,然后毫無節制地使用呢?
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中央結算系統,以保證所有交易的實時記賬,同時確保人們用完手上的電子貨幣,以后不能再重復使用。這種辦法能夠避免欺詐行為,但它也需要一個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來管理整個系統。
比特幣通過公開分布“分類帳”——中本聰稱之為“區塊鏈”(block chain),完全摒棄了這種第三方清算機構的架構。用戶如果希望獲得比特幣,他必須通過自己的電腦運行特殊設計的軟件(即“礦工”)來運算程序,通常一個程序的運算需要網絡中大量計算機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將產生新的貨幣。交易會散布到整個網絡中,運行“挖礦”軟件的計算機會競相破解密碼謎題。這些謎題包括來自于好幾個交易的數據。
第一個解決謎題的“礦工”會被獎勵50個比特幣,交易的相關區塊會被加入到整個鏈條中。隨著“礦工”數量的增加,每個謎題的難度也會隨之上升,這將使得每個交易區塊的產生時間保持在10分鐘左右。此外,區塊鏈的規模每次達到21萬個,獲得的獎勵便會減半:先從50個比特幣減少至25個,再從25個減到12.5個。按照這種算法,大約到2140年整個系統將產生 2100萬比特幣,達到預設的上限。
深受業界贊許
2008年中本聰關于比特幣的設計問世之時,正值政府和銀行管理經濟和貨幣供應能力的信用降至最低點。美國政府向華爾街和底特律汽車巨頭們注入大量美元流動性。美聯儲也推出了“量化寬松”政策,希望通過超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黃金價格隨之一路飆升。
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完全脫離了政府和銀行(按照中本聰的算法,政府和銀行會使經濟陷入崩潰)的控制,它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預防欺詐行為,而且按預設上限發行的數量保證了比特幣的供應處在一個可控的水平,這就令其擺脫了熱衷于開動印鈔機的各大銀行的控制,同時避免了惡性通貨膨脹。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自己通過“挖礦”獲得了第一批50枚比特幣——這也被稱為“創始區塊”(genesis block)。在隨后的一年時間里,只有極少數早期使用者知道這件事情。但是慢慢地,比特幣逐漸被孤立的密碼破譯界以外的用戶所知道。這一發明還贏得了許多電子貨幣行業資深人士的贊許。
例如,b-錢發明人戴威(Wei Dai,音譯)稱比特幣的問世“意義重大”;“比特金幣”尼克·薩博(Nick Szabo)稱贊比特幣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著名密碼破譯專家哈爾·芬尼(Hal Finney)稱它“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倡導數字隱私保護的美國非營利機構電子前沿基金會(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最終開始接受以比特幣為形式的捐款。
極少數比特幣早期使用者都分享開源軟件項目的社區精神。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編碼員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花50美元購買了1萬個比特幣,創建了一個名叫“Bitcoin Faucet”的網站,向人們免費分發比特幣。
佛羅里達州程序設計員拉斯洛·漢耶茲(Laszlo Hanyecz)被認為是第一個在現實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他用1萬個比特幣從著名比薩零售店Papa John換回來兩個比薩。漢耶茲先是將1萬個比特幣發給英格蘭的一名志愿者,后者接著用信用卡訂購了比薩。馬薩諸塞州的農民戴維·福斯特(David Forster)在售賣羊駝毛襪子時也開始接受比特幣付款。
創始人身世之謎
比特幣早期使用者在不忙著挖礦的時候,開始嘗試揭開中本聰的身世之謎。有人指出,Satoshi在日語中的意思是“聰明”。還有人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這個名字或許是四家科技公司名稱的奇特組合,即三星(微博)(SAmsung)、東芝(微博)(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微博)(MOTOrola)。
有人甚至懷疑他根本不是日本人,他的英語簡直完美無瑕,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無異。還有人認為,中本聰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具有謎一般使命的神秘組織:谷歌的一個團隊或是美國國家安全局。
漢耶茲說:“我和自稱中本聰的人通過幾封電子郵件。我始終感覺,他不是一個真人。我可能每隔兩個星期才收到回信,好像有人只是偶爾查看那個郵箱。比特幣的設計非常棒,似乎不像是一個人獨力完成的。”漢耶茲曾是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成員。
中本聰向來諱莫如深,偶爾亮相也只是在網上討論他的源代碼的技術問題。2010年12月5日,比特幣早期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網站接受比特幣捐款;原本言簡意賅、只談業務的中本聰情緒顯得異常激動。
他在發表于比特幣論壇的一篇帖子中寫道:“別跟維基解密摻和。比特幣必須逐步成長,以便相關軟件可以不斷地加強。我呼吁維基解密不應使用比特幣。比特幣就好比一個雛鳥,還處于測試階段。除了進行交換,不應該有更多的用途,否則便不啻于玩火自焚。”
如同他出人意料的現身一樣,中本聰此后神秘消失了。12月12日,即中本聰請求放棄用比特幣捐款的帖子發布7天后,中本聰在那個比特幣論壇發了最后一篇帖子,涉及新版軟件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接著,對于用戶的電子郵件,他的回復變得更加難以捉摸,最后干脆完全不做回應。
作為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曾經的帶頭人,安德烈森顯然是少數幾個目前仍與中本聰保持聯系的人之一。今年4月 26日,他告訴同伴:“中本聰今早提議,我們??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應盡量淡化‘神秘創始人’的話題。”隨后,中本聰甚至連安德烈森的電子郵件也不再回復。
比特幣早期使用者們都想搞清楚中本聰離開的原因。但那時,中本聰的發明已經具備了自我生存能力。
紐約互聯網電視創業公司OnlyOneTV的布魯斯·瓦格納(Bruce Wagner)說:“比特幣愛好者的作用幾乎就像布道者。他們看到了這項技術的魅力。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仿佛一種宗教運動。在比特幣論壇上,你會覺察到這種精神。它不是為了你我自身利益,而只是為了改善比特幣的性能。”
這是7月的一個早晨。50歲的瓦格納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中,OnlyOneTV的總部設在紐約曼哈頓。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變成了比特幣的首席布道者。瓦格納主持OnlyOneTV節目《比特幣秀》(Bitcoin Show),在節目中宣傳比特幣的好處,采訪比特幣世界中的知名人士。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然而,在他看來,高速增長的背后,整個行業的數據泡沫卻也充斥其中!半娚倘Σ荒茉絹碓礁≡,越來越熱衷于比賽放數字衛星。季度銷售2~3億的說成5~8億,年度銷售20億左右的說成50億!庇袠I內人士如是評論。 一家家電>>>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