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是相融共生的企業與銀行,卻在利潤高低上“冰火兩重天”,這讓銀行的行長都有些“不好意思”。外界普遍質疑,中國的銀行業高利潤與銀行的“先天”優勢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核心競爭力和經歷危機考驗方面與海外先進銀行仍有不少差距。
前日,在北京舉行的某論壇上,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的一番“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我們都不好意思公布”的言論引起網友強烈反應。
上市銀行每天賺25億元
洪崎說:“整個銀行業確實這些年數字非常亮麗,尤其像今年,整個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中國銀行(2.95,0.00,0.00%)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雖然銀行業利潤高企已被外界廣泛討論,但銀行從業人員一般都是“悶聲發大財”,鮮有高調評價銀行利潤的說法。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指出,洪崎是想表達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關系,“實體經濟是銀行的基礎。一旦整體的經濟系統性地出現風險以后,銀行想獨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據銀行財報來看,銀行利潤確實高得驚人。前三季度,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銀行卻旱澇保收,16家銀行共實現營業收入1.66萬億元,超過西部六省同期GDP總和。實現凈利潤近7000億元,同比增三成以上,平均每天賺25億元。
“先天”優勢造就高利潤
有專家在個人微博上指出,銀行利潤高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另一個是銀行利率的管制。事實上,關于銀行因為上述的“先天”優勢而形成的暴利早已備受爭議。分析普遍認為,中國5%左右的利差與歐美銀行不足1%的利差形成了鮮明對比,“銀行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存款,然后以存款利率相差比較高幅度的利率放出貸款,想不賺錢都難”。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銀行這幾年的好日子主要還是因為一些特殊因素造就的,“注資、改制、上市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銀行業恰逢中國經濟高增長,業務擴張很快”。但是,判斷一個銀行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不是單從某一兩年的業績單去判斷的,“在競爭的環境下,只有不斷提高銀行業的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和人才隊伍培養等工作,才能在環境不好的時候不被淘汰”。
記者觀察
高利潤背后的危機
事實上,中國的銀行業也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地步。從三季度的報表來看,三季度銀行儲蓄存款流失,不少銀行三季度存款總額甚至出現負增長。
據記者統計,剔除北京銀行(9.67,-0.03,-0.31%),A股15家上市銀行截至9月30日的存款總額為54.38萬億元,比二季度末減少了5380.24億元。這已直接導致了銀行資金出現緊張局勢,交通銀行(4.55,0.00,0.00%)、中國銀行、招商銀行(11.74,0.09,0.77%)、興業銀行(12.59,0.03,0.24%)以及民生銀行的貸存比超過75%的監管紅線。
而且開始調整的房地產市場以及地方債隱憂都在對銀行提出新的挑戰。洪崎也認為,銀行業已經度過了最鼎盛的時期。洪崎建議,國有股可從銀行逐步退出,讓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銀行,這不僅可以減少風險,還可以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金融信息網站周五評選出在美國股市交易的過去12個月10大凈資產收益率(ROE)中國概念股,百度居首。 北京時間12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金融信息網站周五評選出在美國股市交易的過去12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企業銀行利潤兩重天 行長自覺不好意思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