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獵殺、被質疑、被拋售,所有遭受牽連厄運的中概股想知道的是,什么時候是個頭,是不是挺過這段時間后就可以風雨過后見彩虹?
在美中國概念股公司,如何度過這場“股災”?是回家還是轉向其他市場,回不了家、轉不了場的中概企業應如何面對?誰該離別,誰又該前赴后繼?
短期利空,還是長期危機
“挺一挺,或者堅持就能過去。”一位中概股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的中概股危機可能是短期現象,一個例證是在2006、2007年也有個別獵殺中國概念股的,但是因為中國概念股當時風頭正勁,做空機構沒能得逞。現在正遭遇全球經濟低迷期,一旦有人做空,人們就會恐慌性拋售。
在他看來熬過這段時間,當經濟復蘇時,在美中國概念股就可能扭轉乾坤。
但沃特(中國)財務集團的張志浩對此表示質疑,“在美中概股的翻身不是周期性問題,經濟好轉了中概股就能回去,根本問題在于美國投資者已經對中概股失去了信任。”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馳騁多年的張志浩,在與美國的一些基金的接觸中,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從對中概股追捧,到質疑,再到最后拋棄的過程。
在他看來扭轉中概股乾坤在于建立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任,他在全國工商聯主辦的“中國概念股如何整裝再出發”圓桌論壇上,建議并購公會成立一個“好孩子俱樂部”,抱團來解除投資人的信任質疑危機。
“好孩子”的標準,不是從業績來劃分,而從是否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完善的內控、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真實的財報和真實性的研究來判定。這種真實性的研究,包括專注于細節,使用各種工具對數據分析,對重要的原始數據和重大事實數據有第三方的認證等。
同時,這個俱樂部,要抱團改變中概股板塊的形象,一方面要注重投資者關系,另一方面要向市場推廣“好孩子俱樂部”的標準,使企業和市場獲得投資人的認同,同時可以尋找組織“離岸基金”,投資“好孩子俱樂部”,增強美國投資者的信心。
再出發的多重選擇
那么,在美的中概股公司,該如何渡過這場“難關”?是回家還是轉向其他市場?
在道衡財務咨詢有限公司香港與上海辦事處資深顧問李德泰看來,堅守美國資本市場應該是優選。“這些公司都是費了很大的勁兒上市,在選擇未來之路的時候,更要謹慎。”
但這些企業和未來計劃繼續海外上市融資的企業,可能需要謹慎考慮四種能力。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執行會長費國平認為,包括企業的核心管理團隊,與公司所處外部市場環境進行直接的信息交互與溝通的能力;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否足以支撐海外上市帶來的上市額外成本、維護成本以及風險矯正成本;如果目前盈利能力尚不足,需要考慮企業自身以及所處行業的成長性,能否為企業帶來持久的利潤來源,以應付上市后增加的各項額外成本;最后是對各種風險的預測和控制能力,包括跨國交易風險、周期性風險、做空、退市、調查和訴訟風險等。
第二種出路是私有化。10月中旬,盛大網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天橋對外宣布,計劃以約7.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尚未持有的31.6%股份,從而實現對盛大的100%持股,隨后又有近10家中概股公司公布類似計劃。費國平認為,有此考慮的企業,要對私有化條件、現金來源、稅務等交易成本做充分考慮。是不再向公開市場融資的完全私有化,還是為了整裝再出發以及向哪個市場出發,需要考慮的因素、估值和交易條件、風險等都會不同。
第三是回家。受中國概念股信任危機牽連,多家中國境外上市企業股價大幅跳水,令不少企業萌生“退意”,并希望回歸中國市場。不過,轉場前企業一定要考量好另外兩個問題,沃特財務集團的管理合伙人陳文軒表示,一是,是否愿意承擔美國政府高昂的稅務成本。盡管中國公司在美國不同的州注冊,但如果要退市,根據美國法律,美國政府收稅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如果在美國的集體訴訟沒有解決好,在A股也會有同樣的質疑。
不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周勤業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上市推廣部高級總監及主管藍博文都明確表示,歡迎在美國上市的優秀中概股退市回到A股或H股。
第四就是選擇頹廢。不去應訴,保持現狀,這或許是企業最無可奈何的選擇了。
截至2011年11月12日,多達42家中國概念股公司,被SEC或者證交所停牌或勒令退市。這其中,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公司有30家,通過IPO上市的有12家。其中已被證實存在問題的有10家,由于審計師辭職、沒有按時提供審計報告,導致不能依法遞交財報等原因,而被迫退市的達12家。目前因為退市,已遭集體訴訟的達30家左右。
推薦閱讀
本屆論壇主題為:“推動網絡媒體新跨越促進網絡文化大繁榮”,由人民網、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互聯網信息管理辦公室承辦,論壇還設置了四個分論壇:“弘揚核心價值增強文化引導能力”、“借力技術手段提升影響>>>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概念股扭轉乾坤 誠信是關鍵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