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網絡版今日發表署名約翰·諾頓(John Naughton)的文章指出,互聯網服務沒有“免費的午餐”,谷歌、Facebook等公司打著“免費”服務的幌子,其實是通過另一種資源從用戶身上獲利,這種資源便是用戶的個人信息。
以下為文章全文:
物理學有牛頓的第一定律(亦稱慣性定律),即一切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而互聯網服務同樣也存在“第一定律”,而且更容易理解,那就是這個領域沒有“免費的午餐”。
奇怪的是,谷歌、Facebook、Twitter和其他“免費”服務的大多數用戶似乎只是朦朦朧朧感覺到這一定律的存在。例如,Facebook負責管理7.5億用戶的頁面,以便使其中一多半用戶可以每天訪問和更新他們的頁面。
完成這一步驟需要運算和通信資源(如服務器、帶寬和技術人才等),這些所謂的“免費服務”必然要承擔一定的成本。但我想大多數Facebook用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且這筆成本絕非小數目,每個月高達數百萬美元。這筆投入被稱為“燒錢率”。
這一詞匯源于投資者,他們不斷瘋狂地向股市投入現金,或持有高利潤企業的股票,寄希望于在股價上漲時獲得巨大回報。在互聯網時代,一個深受全行業推崇的策略就是“盡快形成規模”。但是連火箭科學家都知道,盡快形成規模的最佳途徑并不是提供免費服務。但谷歌、Facebook和Twitter恰恰就這樣做了。
這就帶來一個略顯尷尬的問題:如何將所有這些“免費搭車者”變成收入?每個人迄今所能給出的唯一答案便是——廣告。但這種策略又是如何奏效的呢?目前為止,答案就是:谷歌的廣告收入十分豐厚,Facebook具有一定的廣告收入,而Twitter根本沒有。
谷歌的成功源于一個事實:即它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向用戶針對性地投放廣告:如果彈出來的廣告與用戶搜索的東西相關,那么他們就更有可能去關注。Facebook向廣告商提供的一大賣點便是,它清楚用戶的真實身份,這樣從理論上講,就可以發布根據每一個用戶量身打造的針對性廣告。
至于Twitter的廣告策略,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付費服務的商業模式就充分利用了他們所掌握的用戶信息。具體來說,如果用戶使用“免費”服務,那么他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他們本身(更準確地說是用戶的個人信息)已成為這些服務的產品。
現在大多數用戶終于明白了,所謂的“免費服務”在某種程度已變得更具侵入性——無論是對默認隱私設置進行修改,還是對更改用戶更新和新聞流的方式突然進行調整。最初簡潔、清晰的用戶界面,突然看上去雜亂無章,但一切調整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目的,那就是悄無聲息地加強對用戶的控制。
如果人們是Facebook或谷歌的用戶,他們會注意到這種趨勢。但Twitter似乎仍然沒有加入Facebook或谷歌的行列。事實上,Twitter自上線以來用戶界面變化的確不大:仍然是清晰、直觀。這并不是因為Twitter的管理層比扎克伯格更具人性化,而是因為這家微博客網站尚未找到如何從龐大的用戶群獲利的辦法。
Twitter陷入了與不少互聯網企業一樣的兩難境地:從采用從用戶身上盈利所必需技術的那一刻起,許多Twitter用戶就會馬上意識到這種侵入性便是他們為獲得“免費”服務所必需付出的代價。當然,Twitter大可不必這樣做,它可以探尋另一種商業模式:讓用戶為在線服務支付一定費用。
例如,電子郵件管理網站pobox.com就采用這種服務模式。Pobox.com的服務雖非免費,但35美元的年費相信不會對任何人構成負擔。用戶可通過Pobox.com將電子郵件轉發到任意數量的設備和服務,同時還可以攔截垃圾郵件。而且,這家網站的用戶界面簡潔、直觀,過去幾年也曾做出過大幅改動,但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提升服務質量。
然而,Pobox.com最令人稱道之處便是,它采用非侵入式解決方案,原因很簡單:其商業模式不依賴于挖掘用戶個人信息用于廣告目的。它遵循互聯網服務的“第一定律”。所以說,這個領域不存在“免費的午餐”。
推薦閱讀
昨天發放的電子營業執照副本,就是一個類似于銀行U盾的東西,企業回去后可以鏈接到工商部門網頁,下載電子營業執照副本后掛在本網站的醒目位置,以供網上交易的消費者查詢 省工商部門昨天在寧發放了首批三張營業執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英國衛報:互聯網服務不存在免費的午餐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