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有關“網脈工程”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事實上,綜觀各地家長的反饋,備受爭議的就是“網脈班”。這些家長多是被所謂的資源豐富、備受教育部推薦的“網脈班”說動,進而購買了價值2660元的學習軟件,并在事后認定“上當”后質疑整個“網脈工程”的。
針對“網脈班”,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昨日向本報發來聲明,稱該中心明確禁止“以發展‘網脈工程會員’、舉辦‘網脈班’等名義向家長推銷產品、收取費用的做法”,并稱這種行為嚴重違背“網脈工程”向社會推薦產品的初衷,嚴重違背“網脈工程”的公益性原則,希望各界監督。
“網脈工程”=“網脈班”?
按照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提供給南都記者的材料和“網脈工程”官方網站上的介紹,此項工程的主要內容一共有六項:“構建面向未成年人的網絡內容導航平臺,推薦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建設一批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實踐基地;實施‘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年度專題調研;推薦一批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先進技術手段;舉辦一系列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的主題活動;建立促進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夠為社會所認可的規則體系”。
“網脈工程實踐基地”已在全國上百所學校鋪開
然而,南都記者調查發現:在“網脈工程”實際推廣的過程中,各地推廣中心相當大的一部分工作,都落在了與當地學校建立“實踐基地”上。公開的相關報道顯示,通常這些“實踐基地”都在“網絡工程××行”的啟動儀式上,由各地推廣中心宣布捐建,但在后續的推廣過程中,這些“實踐基地”很快就演變成了“網脈工程班”,再掛上教育部推薦的名義,利用學校舉辦家長會之機進行宣傳。
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惠州市惠陽區淡水小學的一位劉姓家長,曾就該校“信息班費”一事提出質疑:“校長說今年開2個信息班,教室內設多媒體教學等設施,現在開學那么多天了,什么都沒看見,問老師都說不知道,說這個是外面的人搞的,我就納悶了,外面的人還敢大張旗鼓地在學校里搞這么大動靜?”
當地教育部門對此的回應是:為了推進“未成年人網脈工程”,該校從去年開始“開展了信息技術課題研究”,所在的研究班級“由未成年人網脈工程廣東實踐基地免費提供一套多媒體設備”,而涉及到的學生家長,則是“以自愿為原則選購網脈工程推薦產品”,但同時表示,為了便于指導家長使用軟件,新生入學時,會把家里安裝軟件的學生編在一個班,并在班內開展信息技術課題研究。而“家長上交2660元是購買‘網絡E管理’軟件的費用,不是參加所謂‘信息班’的費用”。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截至今年4月下旬,經過警方潛心經營和縝密偵查,專案組基本掌握了肖某燕等家族人員和劉某偉、劉某祿夫妻分別結伙銷售假藥的交易方式、活動規律、存放假藥窩點等有關情況。 各類假藥249種,涉及全國26個省份,銷售假藥>>>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