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體,時下風頭正勁。從“咆哮體”到“藍精靈體”,從“TVB體”到“淘寶體”,再到“校長撐腰體”,這些幾十字甚至上百字的語段,扮作嬉笑怒罵各種神態,在互聯網內外方興未艾、遍地開花。或源自對童年的懷戀,或表達對生活的不滿,或呼喚社會良知的回歸,網絡文體以集體噴發的態勢,超越“雷”、“囧”、“給力”、“神馬”等風靡一時的字詞,成為網民疏解情緒、表達意見的新媒介,甚至躍升為網絡語文的強勢形態。
網絡流行文體因何而生,為何如此受歡迎,未來又將走向何處?
“全民造句”,此起彼伏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他們活潑又聰明,他們調皮又靈敏,他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綠色的大森林……”前不久,電影《藍精靈》的上映不僅勾起“70后”、“80后”的懷舊情懷,而且激活了一種被網民稱為“藍精靈體”的網絡文體。在微博、博客和論壇上,網友樂于套用該電影主題曲的句式來調侃自己的職業與生活,由此誕生的行業版、地域版、校園版“藍精靈體”詼諧有趣,自嘲的苦澀中又不乏機敏。這邊“藍精靈”還未退燒,源自臺灣娛樂節目演員臺詞的“hold住體”和從香港TVB電視劇中經典臺詞生發而出的“TVB體”又粉墨登場。日前,隨著佛山“小悅悅事件”引發全社會的道德反思,“你是某大(學)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某大(學)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某大(學)替你賠償”的“校長撐腰體”再次在微博的推波助瀾下,廣為流傳。
“網絡文體前些年便已經出現,今年呈現集體噴發的狀態”。出版人黃集偉,近10年來著力搜集整理網絡語言。在他看來,網絡流行文體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有著自己的生命脈絡,去年出現的“凡客體”、“羊羔體”、“QQ體”、“校內體”已然引起他的關注。“就像衣服的款式一樣”,前些年網民熱衷于造字、造詞,現在造句成為一種風尚。不管是造字造詞還是造句,“網絡語文,都離不開緊隨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個性突出和富于創造性三個特征”。
參與研究發布“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的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侯敏認為“廣為傳播、流行一時”是流行語的屬性,網絡流行語亦然。網絡時代改變了傳統大眾傳播的模式,特別是網絡論壇—博客—微博依次出現,使人們走進一個不再設有嚴格意義“把關人”的自媒體時代。“這個時代的語言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擴散,把某些人群關注的東西無限放大,并由此造成流行語頻繁產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
放大世情,寄托訴求
如此看來,網絡語言自身發生裂變和轉型是其特性,但為何看似簡單、充滿戲謔調侃意味的網絡文體,能在當下贏得網民的好感呢?
整體來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和勃興的新媒體影響之下,中國社會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生告訴記者,這種文化土壤孕育出當前的兩種文化態度——一是開放與多元,隨著經濟基礎轉型和社會結構分化,大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覺性增強,文化的生長空間擴大,多樣文化共存互補;二是新穎和簡顯,網民使用新技術,記錄新生活、評價社會現象,通過“新”語言、“新”行為引發關注,“我新故我在”成為文化常態,而快速求新往往會導致簡單和淺顯。
“今天的社會生活變化如此之快,幾乎每天都有令人抓狂或者雷人的事件發生,人們面對這些社會事件往往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表達出來?不如采用現成的句式,來個舊瓶裝新酒”,黃集偉說,再加上微博、微信、手機、iPad等傳播平臺與介質的“煽風點火”,讓網絡文體更加迅速地傳播開來。
的確,若將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文體拆解來看,其各自又代表了不同群體及愿望訴求。“藍精靈體”,指向伴隨動畫片《藍精靈》成長的一代人的懷舊情緒;“咆哮體”,指向在社會快速變化中被壓抑的情緒;而以“親”字打頭、充滿了甜膩示好味道的“淘寶體”,則反襯出商業社會之下,人們對與陌生人建立溫暖可信關系的渴望。
“就像唐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能夠流傳千年一樣,不論什么語言形式,只要能夠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就會被廣為接受并傳播開來。”黃集偉說。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盜與被盜,永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無限循環,即便是五角大樓的安全系統也敵不過世界頂尖黑客的入侵,要根除威脅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立法來杜絕黑客的肆意妄為,而并非一味譴責受害者。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法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文體方興未艾 全民造句此起彼伏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