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節”網購的訂單你收到了嗎?昨天,新浪、搜狐微博上博友紛紛開曬訂單的收貨情況。有的買家已經收到貨,有的買家抱怨自己的包裹從北京到上海“旅行”已經超過38個小時。惱5折降價原是忽悠有的用戶遭遇更加悲催。11月11日光棍節網購大促銷,許多用戶都是奔著“五折”這么優惠的價格去的。但是,等到下訂單后,一些用戶發現,五折原來是忽悠人的。“宗師的小嘴”對淘寶大商家麥包包很不滿,光棍節那天她在麥包包的店鋪內看中一款皮包,原價178元五折后只買89元,她立刻下訂單。但是隨后麥包包以沒貨為理由單方取消了訂單并退款。而昨天晚上,她忽然在麥包包網站上發現這款皮包又掛出來了,但是售價已經上調至178元。“見過惡心的,沒見過這么惡心人的。。。!”她憤憤地說。“蔡嘉妮”的訂單是發出來了,但是網店的服務讓她很不爽。“睡不著覺無事可做,突然收到一條短信,納悶誰這么晚還跟我一樣夜游。一看!我去,淘寶發貨通知:親,你的訂單已于3時27分發出……徹底被打敗了!親,你要不要那么敬業?半夜三更發快遞。〔唤o你寫個一萬字的好評我都對不起阿里巴巴!”憂從北京到上海包裹旅行已超38小時昨天晚上8時14分,“寶砂”稱,網上下了三個訂單,至今無一發貨。“dinkydult”對快遞的蝸牛速度也很不滿。在11日當天晚上下訂單成功后,她收到了商家短信:“親,您的訂單已發貨,快遞員正風雨無阻奔向您。”但是截至昨天,這位用戶還沒有收到自己的包裹。她用典型的淘寶體說:“神棍節當天晚上收到滴短信,都過了2天裊,快遞大叔啊您從哪兒奔向姐?要不要給姐個電話讓姐去接您?”“貨到付款COD”在新浪微博中稱,自己在淘寶上買的東西11日通過申通快遞發出,至今未收到,通過網站查到包裹還在北京到上海的路上,已經超過38小時。“流光_RayTong”遇到的商家說話直截了當:“親,您的訂單預計在4至7天內發出。”傳統商家會被打懵嗎被網商搶跑的年底促銷每年年底促銷,眾多商家都憋著一口氣,今年一個神棍節,一下打破了傳統商家的美夢,網商集體搶跑,傳統商家只能望洋興嘆。業內專家表示,此次網商大規模促銷提前透支了消費,可能會影響傳統商業企業年底的銷售業績。數據顯示,曾創造店慶“60小時不打烊”促銷節的新世界百貨,其最近一次公布的60小時店慶銷售額為2006年的近2億元,平均單天銷售額為8000萬元左右。而北京百貨商場中單店單日銷售額保持者翠微百貨目前單日最高銷售額為1.27億元,據北京商報今天報道,淘寶商城在北京地區的成交金額達1.73億元,遠遠高出翠微百貨4千多萬。除了淘寶,其他電商也大獲豐收。京東商城日訂單量超過了40萬單,同比增長超過290%。國美網上商城11日當天,日均全品類銷售額比上月同期超5倍增長。這些網商的“雙11”促銷節,正處在北京各大商場的店慶、年末促銷季之前。據了解,11月17日至20日就是翠微百貨的店慶日。接踵而至的還有12月25日的消費促銷季,以及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消費促銷季,但網上商城的全體促銷已經提前讓部分消費者完成了今冬的購買計劃。專家分析網商五折賠錢賺吆喝?今年11月11日“光棍節”,參與淘寶商城活動的商品直接打五折,京東商城還出現了1折起搶購、11元限量搶購,另外還有111元的手機、1111元的洗衣機等廉價的商品。網店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便宜,而現在又打五折,銷售商品還能賺錢嗎?正望咨詢總裁呂伯望認為,很多網店參與這樣的活動肯定不賺錢,但是如同將兩百萬、五百萬元的利潤拿出來投放廣告一樣,光棍節促銷這樣的廣告效應在全年時間內都會產生效益。針對為何今年大批網商加入“光棍節”活動的原因,呂伯望認為,很多網店想進入淘寶網店的分領域銷售排行榜,進入排行榜的網店很容易被消費者記住,將來他們在網上瀏覽商品時就會進入這家店購物,參與光棍節銷售是為提升網店的品牌,為未來打好基礎。同時,許多品牌特別是服裝行業,每年設計很多款式,同時也產生很多庫存。這些店家要通過活動把庫存銷售出去。“服裝網店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小庫存階段,過季的商品必須低價銷售出去。新品一般不會五折,但是為產生品牌效應,有些網店也會將新品打五折,所以今年網店出貨量很大。”大批網店加入此次光棍節促銷,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網購市場已經壯大。“2009年的時候淘寶網上的服裝領域不過有10多個品牌,2010年初有100多個品牌,現在少說也有1000多個品牌。2009年光棍節,杰克瓊斯網店在一天時間內銷售額達500萬元,當時就是一個很大的沖擊,直接導致去年有三四十家網店參與活動,總銷售額達9億多元。”
推薦閱讀
從谷歌中國離職后,作為頂級職業經理人的李開復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李開復本身無疑就是個響亮的品牌,因此創新工場自出生起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關注,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對其模式的爭議。 聽說創新工場又要搬家了。一位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5折降價原是浮云 “神棍節”促銷打懵了誰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