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網站、論壇發帖、電子郵件、博客、社交網絡、微博、網絡相冊、網絡視頻……這些使得我們有幸成為第一代留下數字化生活記錄的人。感謝正在興起的廉價“云存儲”技術,一個人存在于網絡上的“數字余生”可以比其實際壽命長很多,甚至某種程度上可能達到永恒。
域名以及用戶名曾被高價轉手,視頻也可以被綁定廣告,特別是在網游“安特羅皮亞世界”中一座虛擬國際空間站被一位玩家以33萬美元買走、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后,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懷疑虛擬商品的經濟價值。而“數字遺產”不單關乎金錢,更重要的是身后的數字內容對逝者親友來說具有巨大情感價值,也可能將成為子孫后代了解先祖的唯一直觀途徑。
數字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無孔不入,多年前預言的“數字化生存”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數字遺產”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更是表明,不僅是愛恨情仇的今生,人們在離開這個現實世界之后,在虛擬的存在里對數字技術的入侵依然是無處可逃。
數字技術的迅速普及給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帶來一系列沖擊,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更值得關注的是,數字技術給人類存在等人之為人的基礎價值觀帶來了挑戰,導致人的存在某種程度上被虛擬化、符號化、機器化甚至異化,正如網上流傳的名句,“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也正是“數字遺產”以及相伴的“數字余生”問題的核心所在。
一些學者曾指出,數字技術的靈魂應該是人文精神。隨著人的生存和死亡日益被數字化,尤其需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構建,防止人成為數字技術的奴隸。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數字遺產”等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新課題,除了關注技術、法規和倫理等層面,更應重視人性關懷。解鈴還須系鈴人,破解“數字遺產”等爭議的關鍵或許還是在人。
“數字遺產”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除了記錄者本人、親友或委托人,還涉及網絡服務商。美國硅谷地區從2010年起開始舉行名為“數字死亡日”的研討會,重點討論“數字遺產”規劃問題。與會者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各大互聯網服務商不愿牽扯到死亡鑒定這一程序中。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目前也還沒有一個關于“數字遺產”繼承或清除的統一模式。
以社交網站臉譜為例,任何人在出示用戶的死亡證明或證實其死亡的新聞報道后,用戶頁面將立即轉入悼念狀態,但親友只能獲得管理悼念活動的權利,臉譜不提供賬戶密碼。谷歌和雅虎的郵件服務都要求有法庭裁決許可才開始審核委托人的資格,親人可能獲得郵件內容,但也無法獲得賬戶密碼。
此外,一些網站會對長時間未登錄賬戶進行自動作廢刪除處理。由于申請法庭許可的時間很長,很多人在獲得許可時,死者賬戶已被永久刪除。
對于網絡游戲中的虛擬物品而言,網游公司的通行做法是,用戶對其在游戲中扮演的角色、購買或獲得的虛擬物品沒有所有權,不能將這些內容贈與任何人,也不屬于遺產分配范疇。
目前,所謂“數字遺產”規劃正成為互聯網業的一個新興領域。分析其中五花八門的服務,或許可以給全世界超過20億網民提供規劃“數字遺產”的思路。
比如說,網民首先應有意識地建立自己的網絡賬戶清單,并在此基礎上對賬戶及其內容按“傳承還是遺忘”進行分類。對于希望親友保留的內容,再按商業價值和情感價值劃分,有商業價值的內容按相關法律法規處理。而情感內容也許可以嘗試目前一些相關的網絡服務。美國一家名為“遺產保險柜”的網站做法是讓用戶將各種賬戶和密碼信息封存在其網站上,并指定相關執行人,用戶死亡后,網站將會把這些信息發送給指定的委托人。
位于舊金山的“互聯網檔案館”則從1996年起收藏網頁、多媒體文件和圖片等,用戶可以考慮將自己的“數字遺產”捐獻給類似檔案館,作為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資料。
技術的發展也有望給規劃“數字遺產”提供新的解決手段。網民不想讓任何人看到某些內容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刪除,但如果在上傳文件、圖片等時能給這些內容加上一個“有效期”聽起來也不錯。德國一家名叫X-Pire的公司已推出一種軟件,讓用戶向臉譜上傳的照片在設定的有效期結束后就自動刪除。
但歸根結底,規劃“數字遺產”的最佳人選還是當事人自己。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教授彼得·斯懷爾曾擔任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隱私問題的首席顧問。他表示,不少商業網絡公司的做法雖看似不近人情,但也可以理解。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生活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賬戶密碼告訴可以信任的人。
一些專家也指出,要想留下一個良好的“數字余生”形象,最好是在身前規范自己的網絡言行。提供微博服務的推特從2006年推出至今,用戶在其平臺上發布的所有公開內容都以數字化形式保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美國“數字遺產”規劃公司Entrustset創始人埃文·卡羅爾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你在網絡上留下的任何痕跡,從搜索記錄到宿醉后在推特上的胡言亂語,都可能成為后人判斷你的依據。”
相關鏈接:http://news.itxinwen.com/internet/international/2011/1016/358327.html
推薦閱讀
因發現趕集網的用戶被百姓網以郵件方式“挖墻腳”,趕集網的運營公司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訴至朝陽法院,要求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并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50萬元。 本報訊(記者 張彬 通訊員 沈飛)因發現趕集網的用戶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數字遺產”問題解決之道:解鈴或須系鈴人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