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投資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協議控制模式,一直以來被默認存在,也造就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黃金十年。盡管誰也不知道取締這一模式究竟會帶來什么好處,但這種傳言已經鋪天蓋地。制造這種恐慌的意圖是什么?
“看來發財得趁早啊!”2011年9月28日,移動廣告公司多盟(Domob)首席運營官張鶴對南方周末記者感慨。
這一天,他在北京接待了多盟投資方之一的紅點創投合伙人。張鶴打算問投資人一個問題:VIE的風波對多盟這樣未來瞄準海外上市的公司是否有影響?
9月18日,路透社的一篇報道在資本界和互聯網界掀起了一股VIE恐慌。該文稱,中國證監會的內部報告建議,對VIE結構按照“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原則,消除VIE結構。
十天后,上海證券報一篇報道稱,該消息純屬誤傳,實際情況是:證監會某研究部門人士日前撰寫了一篇關于協議控制模式(VIE)的研究文章,供內部交流參考使用,遠非所謂上報國務院的“研究報告”,這篇文章經非正式渠道流出,又被媒體訛傳,產生了較大影響。
盡管如此,這一真假難辨的消息已經在互聯網圈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在微博上直言,國內所有拿到融資的互聯網企業,包括上市和未上市的,全部是VIE結構,當然也包括京東商城。如果清理VIE,將引發互聯網劇變,并讓電商業的冬天提前到來。
最擔心這一政策變化的是那些互聯網創業者。他們剛跟投資人簽訂了投資合同,錢還沒有到賬。他們擔心,一旦VIE監管變嚴,錢何時到賬將是個問題。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前跟創業者從簽訂投資協議到資金到賬,一般需要2-3個月的時間就能走完所有程序,現在需要4-6個月時間了。
“規則沒有變,只是批得慢了。”在朱嘯虎看來,就算VIE關上一扇門,肯定會有另外一扇窗打開。最壞的結果也就是VIE設計多出額外的監管手續而已。
無奈的制度設計
過去十余年間,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通過VIE敲開了海外資本市場的大門。
在中國,VIE的出現是緣自牌照管制。當外資無法進入中國一些被管制的行業時,才不得不采取VIE這樣的變通方式。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可變利益實體,又稱協議控制。這些協議控制一般是一組合同,簽訂雙方是境內的外商獨資公司和純內資公司。
中國很多產業是有牌照管制的,特別是互聯網、媒體等敏感行業。外資公司對這些受限領域有投資的興趣,但沒法做這個業務。內資有牌照和資質的公司,卻又缺乏資金,難以做大。嚴格的國內資本市場堵住了國內企業在國內上市的道路,只能接受海外投資。
海外投資者要獲得投資回報,主要依靠上市后在二級市場拋售股票。這決定了想獲得海外投資的國內公司,大都要去海外上市。于是,國內公司和海外投資者需要建立一個海外公司作為上市主體,同時,國內實際持牌的運營公司,跟海外上市的主體公司發生協議控制關系,以保證國內公司的收益等可以輸送到海外上市公司。這時候,就需要設計一個VIE結構。
其基本步驟是,創始團隊先在維京群島建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再跟投資方即VC和PE在開曼群島共同設立一個公司,作為上市主體。這家公司去控制香港一家殼公司。
之所以選擇維京群島、開曼和香港,主要是可以規避稅收等問題。海外公司的設立,有半個月時間和5萬美元注冊成本即可完成注冊。
殼公司在中國設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這家外商獨資企業跟國內實際運營公司再簽訂一系列的合同協議,這些協議控制合同就是VIE結構。
通過VIE結構,可以把在中國賺錢的利潤,以換匯的方式,結算到國外的實體去。這一套結構,美國資本市場是認可的,國內業務公司的財務報表得以合并到國外上市的主體公司報表中去。
所以,當VIE風波爆發后,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股價大跌。因為一旦VIE不合法,財務報表不能合并,海外上市公司的財報會很難看。
最早的VIE結構是新浪操作的。1999年,新浪籌劃海外上市。當年9月底,時任信產部部長吳基傳在一次講話中認定互聯網內容服務(ICP)為電信增值服務,根據中國的政策法規,這塊不允許外資進入。新浪趕緊提交了一份重組方案,將原有的ICP業務、資產從原母體四通利方剝離出來,成立全新的純內資公司。
剝離后,兩家純內資的公司不參與上市,僅把四通利方拿去上市。但是,四通利方和這兩家公司簽訂了軟件技術服務、顧問服務、股權質押等一系列控制協議。
華泰證券分析師劉湘寧認為,VIE架構帶來了TMT(電信、媒體和科技)產業的黃金十年。對外資限制的TMT產業,在VIE架構下順利實現私募股權融資以及上市做大,點燃了國人在TMT領域的創業熱情,由此推動TMT產業的蓬勃發展。
過去十余年間,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通過VIE敲開了海外資本市場的大門。搜狐、網易、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境外上市模式,皆為“新浪模式”的翻版。
協議控制最開始只用在美國上市項目,而且是用在電信行業的企業中,后來擴大到傳媒、教育、金融服務等領域,如新東方。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谷歌CEO重視對Android的保護 反對打壓Android
一位分析師向佩奇提問,谷歌如何保護Android生態系統的良好發展?佩奇回答:“我們并沒有看到針對Android的專利攻擊手段已取得效果。我們認為,其他公司所采取的此類行動,最終將疏遠客戶……我們此前宣布了收購摩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誰制造了VIE恐慌:無奈的制度設計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