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 (Michael Arrington)被擠出該網站一周后,他宣布另立門戶,重新開張。阿靈頓表示,"每一次,網絡影響都會打敗IP地址 ",并指出新開博客將純屬"私人"性質。有分析認為,阿靈頓此舉是在向其前雇主發出挑戰,即"前雇主雖然得到了TechCrunch品牌,他卻將得到整個網絡。 "
這是阿靈頓離開TechCrunch后,第二次向外界放話。在此之前,9月7日,他曾發表一篇博客,要求"AOL應當信守收購TechCrunch時的承諾,賦予編輯徹底的獨立性和自我決斷權",或將"TechCrunch賣給之前的股東。"
作為硅谷最引人關注的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誕生實際上只因為當時邁克爾·阿靈頓需要解決的一個小問題:"讓自己更容易找到那些新興的2.0網站的相關信息,方便自己也方便朋友們查詢,"他表示,"TechCrunch完全是我個人的一個愛好"。
但在今天,TechCrunch已被奉為科技創業界的"上帝"。"如果一家網站得到邁克爾·阿靈頓的推薦,并還被他的IT博客TechCrunch大力報道一番的話,那這家網站就靠譜了。"一個投資界人士透露。
隨著TechCrunch的蒸蒸日上,美國知名網絡雜志Slate撰稿人法哈德·曼約奧指出,該網站也逐漸進化成為創業企業的"管家"。
例如在著名的"菲克事件"。在在線圖片網站Flickr聯合創始人卡特里娜·菲克(Caterina Fake)沒有回復阿靈頓郵件,以證實"要創辦一家新公司"后,阿靈頓不僅稱"菲克當初離開上一家公司Hunch 時'處于極其骯臟的狀況'",更警告她"這將是我們最后一次在報道她或她的創業企業前通知她"。而菲克曾表示,離開Hunch是因為該公司的已經向著她無法駕馭的方向發展。
因此,《財富》雜志撰稿人查德維克·馬特林(Chadwick Matlin)表示,如果因為阿靈頓的離職而導致TechCrunch地位下滑,對科技創業企業而言其實是件好事。
除了TechCrunch,《華爾街日報》旗下的AllThingsD、VentureBeat、DealBook、《紐約時報》旗下的Bits、《紐約觀察家》旗下的Betabeat、GigaOM、Business Insider、《財富》雜志均在科技博客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TechCrunch的缺位將有利于競爭"。查德維克·馬特林表示。法哈德·曼約奧也指出,"關鍵在于讓人們獲取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渠道。"
推薦閱讀
從賬面上看,讀庫的狀況并不糟糕,但受到下游銷售商當當網拖延賬期行為的影響,“讀庫”正面臨窘境,需要四處借錢支付紙款、印費。張立憲表示,雙方的合作從2006年開始,當當延期付款的問題一直存在,只是今年有所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阿靈頓、AOL宣告分手 TechCrunch模式或難以為繼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