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險集團通過出售1號店股權,成功上演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資本運作魔方”。
8月29日,中國第一家“網上超市”1號店董事長于剛表示公司已經完成與沃爾瑪的交易,雙方的團隊正在對接。《IT時代周刊》獲悉,雙方具體的合作會在共享供應商資源、倉儲和物流等方面展開。目前,1號店在全國27個城市擁有90多個配送站點,且70%是自有物流配送,物流配送能力十分強大。有分析認為,不排除沃爾瑪開展網購渠道后有共享1號店物流資源的可能性。
2010年5月,在以8000萬元人民幣實際出資額獲取1號店80%股權一年后,平安保險集團(以下簡稱“平安集團”)以6500萬美元(約4.5億元人民幣)將其中20%股權轉讓給美國商業零售商沃爾瑪。照此估算,一年間,平安集團所持1號店的股權增值近10倍。
而根據業內的說法,沃爾瑪從來不做沒有控股權的收購,它的正常路徑應該是:接過平安的盤子,逐步控股立志要做“網上沃爾瑪”的1號店。對此,于剛堅決否認:“它們(平安和沃爾瑪)只是投資者,不參與我們的日常經營,也不派人。”
但是,于剛似乎又給自己留好了退路:“假如我不配在這個位置上,假如有更好的人,更有遠見、有領導力、更卓越的人出現,他能領導這個企業,讓它走得更快、更好……那讓他來管,我會更放心。”
“虧得一塌糊涂”
2006年,于剛被戴爾公司挖去做全球副總裁。他因此認識了時任戴爾中國區總裁的劉峻嶺。2007年11月,兩人同時離開戴爾。次年7月,兩人合作在上海創立了1號店,并號稱要打造“網上沃爾瑪”。
按照于剛的預想,前期大資本投入,做大規模后不斷分攤后臺技術、運營和物流成本,最終持平,然后盈利,這個盈虧平衡點在營收60億元。然而,到了2009年10月前后,1號店進入最困難時期:第一筆投資(人民幣基金)花完了,第二筆投資還沒進來。
“1號店是快速消費品起家,跟書和3C不同,不是標準化的產品,存儲和配送很麻煩,每個倉庫都要有自己的采購,以保證采購到當地最便宜的貨。”上述1號店的前員工舉例說,“假如一桶油從北京發到廣州,這個物流成本超過從廣州到美國。在這種情況下,1號店需要投入的錢遠遠超過當當和京東。同時,快速消費品的成本遠高于服裝類產品,普通包裹只有2、3斤,1號店的有可能達7、8斤,又大又重,每單的成本至少8-12元人民幣。”
他算了一筆賬:當時1號店的客單價是150塊左右,后臺沒有毛利,只有做大了供應商才會給你返利;前臺毛利10%,一單頂多賺15塊;物流成本去掉10塊,剩下的5塊錢遠不能覆蓋運營成本、研發成本、推廣成本等。“虧得一塌糊涂。1號店平均一單虧30多塊。”
對于這一點,1號店也早有體認。因為于剛曾常說,電子商務競爭其實是后臺技術的競爭,是客戶體驗的競爭,是整個供應鏈系統的競爭。熟悉他的人知道,其實于剛心里最清楚,現在電子商務的競爭是資本的競爭。
終于,在1號店艱難撐到2010年5月,轉機來了。平安集團投資2億元,占1號店80%股權。
8000萬橇動杠桿
在了解這段交易的知情人士看來,平安集團與1號店的聯姻,更像是平安集團高管對1號店的雪中送炭。
“去年上半年,1號店因為業務快速擴張而出現資金短缺,如果得不到及時注資,整家公司資金鏈將會出現大問題。”這位知情人士向《IT時代周刊》透露稱,在1號店“情定”平安保險集團前,1號店也曾接觸過多家風險投資機構,卻基于企業估值與資金到位時間方面的分歧沒有成功。
“平安集團高層原先的打算僅僅是救助1號店渡過難關。”因此,平安集團收購1號店80%股權的實際出資額,僅僅只有8000萬。然而,接手1號店控股權后如何實現資源整合,對平安集團卻是一道突如其來的難題。
“由于是平安集團最高層拍板決定的投資項目,平安集團股權投資部門并沒有直接參與這起項目收購,一時也不知道接手1號店該如何實現投資管理服務。”本刊記者從另一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平安集團將投資創建的“平安藥網”和“平安醫網”劃入1號店以實現三網合一,這也是平安集團收購1號店后提出的資源整合規劃。
不過,隨著整合的進展,平安保險集團開始對1號店勒緊錢袋,只因平安保險集團發現一號店對它主營業務拓展并沒有起到預期的協同效應。“說白了,就是資源整合的效果不夠理想。”
更讓于剛處境尷尬的是,1號店難以在平安保險集團交叉營銷體系找到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一位曾經通過平安車險電話營銷購買產品的車主通過1號店平臺續買平安車險產品,這筆收入在平安集團仍會被看成是平安車險部門業務收入,而不會被視為1號店對平安車險收入增長的“貢獻”。
“1號店收入大增,主要得益于平安方面的資源整合協助。”知情人士分析說,如平安打造綜合金融的“萬里通”積分平臺,已和1號店實現對接: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能用積分在1號店里購物,“反而是1號店對平安保險綜合金融業務拓展的貢獻并不如意。”
這種情形讓平安保險對1號店原先考慮的2億元總投資計劃不得不中途擱淺,但1號店自身業務擴張步伐并未停止,于剛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起初1號店管理團隊將業務擴張規劃與所需資金告知平安保險方面,希望他們給予更多資金支持,但后者考慮通過出讓1號店部分股權來提供業務擴張資金,而不是追加投資。”
今年年初,平安資產管理公司便承擔起出售1號店部分股權的責任。
控股權之爭
據稱,面對平安集團拋出的股權,紅杉資本與騰訊集團最先參與收購的競標,但“平安集團對1號店的估值至少在20億元人民幣,紅杉資本與騰訊覺得估值偏高。”不過,這并非令紅杉和騰訊止步的最大原因,主要的分歧點在于這兩家機構均提出要得到1號店控股權,這有違平安保險的意愿。“2009年1號店收入沒有超過1億元,但去年在平安集團幫助下,收入一舉超過8億元,平安集團認為靠著自身資源整合,完全有能力讓1號店業績實現更高增長。”
控股權之爭一度讓1號店的股權轉讓談判陷入僵局,直到沃爾瑪殺出。
“沃爾瑪同意以接近平安集團估值報價接受約1號店20%股權,并承諾讓平安集團保持對1號店的控股比例。”而且,沃爾瑪還同意兌現1號店管理團隊與平安集團原先簽訂的股權激勵協議,并出資購買上述部分股權,“在這起收購里,1號店管理團隊也實現了部分股權激勵。”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正當業界對于一貫強勢的沃爾瑪在此番異常合作中究竟持何種態度而進行揣測時,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卻道出了幾分端倪。5月16日,劉強東在其微博上透露,沃爾瑪曾想控股直至全盤收購京東商城,但遭到劉強東拒絕,最終未達成交易,京東C輪融資改為接受了沃爾瑪家族基金的投資。
據稱,雙方的談判歷時超過半年,估值等問題全部談妥,“最終唯一無法達成的條款就是沃爾瑪要求必須早晚能夠控股京東,直到全盤收購。”劉強東稱,正是這一分歧造成雙方談判最終破裂。
棄京東商城就更弱小的1號店,這顯然會讓業界對于沃爾瑪入股1號店浮想聯翩,1號店未來的命運也成了一個懸念。因為沃爾瑪在歷史上從來不在一家公司做小股東。
而沃爾瑪進入以后,無論是否控股,1號店與沃爾瑪的關系都很微妙。今年5月,沃爾瑪把其網店的配送范圍從深圳擴展到北京;6月底,它宣布在上海設立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中國總部。上海正是1號店目前的總部所在地。
而在平安集團看來,一旦1號店得到沃爾瑪集團的資源整合,其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將更上一層樓,其股權增值空間將遠遠不止一年間的10多倍。“在沃爾瑪決定競標1號店的部分股權時,平安集團已決定不出讓控股權,他們看好的是1號店未來的業績增長與IPO前景。”一位平安內部人士透露。
如果出售20%股權融資僅僅只是平安集團協助1號店得到業務擴張資金與沃爾瑪資源整合,以取得更高股權增值回報的“權宜之計”,如果前期接受1號店20%股權也僅僅是沃爾瑪意圖在業務整合之后進行全盤收購控股策略的一種掩飾,那么,圍繞在1號店身上的股權之爭,在今后必將繼續上演好戲。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1號店的命運已經與創始人于剛和劉峻嶺無關了。
人事洗牌大幕似乎已經隨著沃爾瑪的入駐而拉啟。1號店一位剛剛離職的員工告訴《IT時代周刊》記者,原一號店服裝鞋帽線產品運營總監顧波現已過檔到淘寶服飾部門,財務總監也已離職。“1號店原來的架構中共有8位部門總監,現在一下子走了6個。這都是因為沃爾瑪的電子商務事業部要與1號店進行業務整合。”
而1號店還要提防的是來自競爭對手的夾擊。今年1月,淘寶商城網上超市正式上線,當地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超市生活用品,并享受24小時之內送貨上門,與1號店的業務內容完全雷同,并首選上海開展試運營,針鋒相對的意圖十分明顯。而騰訊也在8月宣布在拍拍網上將前期投入價值5億元的營銷資源,全力扶持優質商家,推進開放平臺戰略,其超級B2C平臺也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上線。
推薦閱讀
據投資機構WedbushSecurities和彭博社編纂的數據顯示,亞馬遜現在可能為Netflix的流播放服務支付50%的升水,但與兩周以前相比,亞馬遜仍能以低于當時價值26%的價格收購到這家公司。 北京時間9月27日凌晨消息,Netfli>>>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