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流傳的一份“證監會匯報”歷數協議控制數條“罪狀”及對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的種種憂慮,要求加強監管。針對協議控制的政策不確定性,正在引發境外上市鏈條集體擔憂。
此前,商務部9月1日起將外國投資者以協議控制并購境內企業納入安全審查范圍。
一份據稱來自證券監管部門的“關于土豆網等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的情況匯報”已經在業內流傳多日。據《第一財經日報(微博)》獲得的文本,這份文件以證監會的口吻,稱國內“明星級”互聯網企業幾乎均選擇境外上市,對我國互聯網國家安全已形成“嚴重威脅”,其采取的協議控制方式規避了國內監管,且有被濫用的趨勢;建議對協議控制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逐步引導高科技互聯網企業選擇境內上市或回歸境內市場。
這份影印的文件并沒有證監會的文件頭和落款,也沒有注明匯報對象,因此其真實性與權威性存疑。但是包括證券律師、外資創投機構高層和分析師在內的眾多業內人士還是將其與商務部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新規聯系起來,認為政府將收緊對協議控制模式的監管。
但曾任曾任雅虎中國總經理的謝文昨日在其微博中稱:“這事岐山副總理已經有批示,要尊重歷史,承認VIE的合法性,并有所管理。商務部已經根據這一精神發了文,應該不會否定VIE了。”
協議控制博弈監管
協議控制又稱“可變利益實體”架構(VIE),其實質是,境外殼公司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實際控制境內持有某項受限制行業牌照的公司,進而將其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殼公司。2000年4月,新浪網首個吃螃蟹,利用協議控制的方式繞過了我國對外資持有ICP牌照的限制,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這個案例中,上市的新浪公司實際上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一家殼公司,它在境內擁有外商獨資的一家技術公司。同時,另一家在境內注冊的網站公司擁有新浪網開展業務所需的ICP牌照。該技術公司通過一系列合同安排,取得向持牌公司獨家提供技術服務的權利,而牌照公司則將其全部收入和利潤轉移給技術公司。
迄今為止,幾乎全部40家境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存在協議控制的現象。
2006年商務部下發《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即俗稱的“10號文”,要求境外殼公司收購境內關聯企業必須報商務部審批。多位創投界人士表示,“10號文”后,商務部事實上沒有審批一單紅籌返程并購。
為了規避“10號文”,中介機構把目光投向了新浪模式,即協議控制。導致的結果是,協議控制已經成為2006年之后境外上市搭建紅籌架構的主流。
“原罪”難洗
“一直以來,監管部門對協議收購采取的是容忍態度,我想主要是因為對互聯網行業發展有利。”一位外資律所的證券律師對記者表示。
協議控制盡管助推了國內互聯網等高科技行業的境外融資和快速發展,但卻脫不開“原罪”:它的本意是為了規避我國特定產業對外商投資的限制,以及商務部對外資并購的審查,因此生來就備受爭議。
協議控制本身也存在漏洞。上述證券律師也承認,協議控制可能帶來投資者權益受損的隱患,支付寶(微博)事件之后行業內對此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一些案例中,境外殼公司僅以象征性的協議價格獲得了境內幾億元的凈資產,在這個過程中卻只要在縣級稅負部門備案,監管風險很大,存在向境外非法轉移資產和財務造假的隱患。
歸根結底是管制產物
盡管如此,整個創投產業鏈幾乎一致反對一刀切地叫停協議控制。上述流傳的文件中也留有一定余地,一是“新老劃斷”,對既有的協議控制架構不作調整;二是對于確實有需要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且不具備境內上市條件的行業,允許其在境外直接上市。
“我們堅決反對叫停VIE,”清科公司CEO倪振東昨晚對本報表示,“應該看到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人民幣PE機構也參與到互聯網投資中來,我們歡迎這些進展;但是發展十年的境外上市模式,已經相當成熟,貿然叫停不符合市場規律,也會對整個行業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政策有失審慎,可能損害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國家信譽。
紐交所全球上市業務部亞洲區總經理楊戈則對本報強調,對于有融資需求的中國企業來說,A股市場始終是主流目的地,而境外資本市場則是有益的補充。只要A股的上市標準還沒有看齊境外,就不能抹殺后者的作用。
一些學者則更進一步指出,協議控制歸根結底是管制的產物,只要堅持管制政策,市場總是會想出新的辦法加以規避,因此可以說管制本身或許刺激了違規行為;監管部門需要轉變思路,有選擇地放松不必要的管制政策。對于那些純粹針對消費市場的互聯網企業,或許讓它們以本來面目在境外直接上市是更好的辦法。
推薦閱讀
MySpace的流量仍在繼續下滑。互聯網監測機構comScore的數據顯示,MySpace8月份美國獨立訪問用戶為3310萬,同比下降44%。 北京時間9月19日下午消息,知情人士披露,廣告公司Specific Media和流行歌手賈斯汀汀布萊克(J>>>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政府將收緊協議控制模式監管 引發集體擔憂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