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銀理財風尚未停歇,團購風又吹向理財產品。眼下,市場上不少第三方理財銷售機構打出“團購理財”的招牌招攬客戶;理財卡、紀念幣、千足金條甚至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產品等,也都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團購產品。然而團購理財也存在隱憂,業內人士表示,不少理財產品團購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值得質疑。市民應提高警惕。
第三方機構打出團購牌
團購風行,現如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團”不到的。從最常見的服飾、食品、家電團購,到酒店、溫泉、旅游等團購,這兩年顯然是一個“團購年”。今年以來,這種時尚的“團購風潮”也延伸到了理財市場。
某網站日前推出了國內首個“家庭理財規劃團購”項目,旨在“以低價位讓更多的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優質的網絡理財服務”。該套餐包括了家庭理財體檢、子女教育理財規劃和退休養老理財規劃三部分內容,原價198元,團購價是原價的3折58元,目前已有130多人購買。
實際上,基金團購幾年前便曾大行其道,當時基金的賺錢效應讓許多投資者熱捧,較高的申購費用也一度催生了團購基金的風潮。2006年曾有媒體與證券公司合作組織“基金團購”活動,創下兩天銷2000萬基金產品的紀錄。但是,由于網站話語權和規模都比較小,難以與券商抗衡,盈利模式無法持續,在2008年股災以及基金業競爭激烈以后,基金公司下調了費率,這些網站很難再從中分羹,基金團購也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團購降低了投資門檻
如今理財產品熱銷,很多第三方理財銷售網站又再次打出了“團購”產品的旗號。記者梳理發現,理財產品團購大多打著兩個理由吸引客戶:一是利用團購的規模,降低理財產品的手續費和費率,如基金和保險等產品團購。如果按照1.5%的認購費率計算,購買10萬元基金的手續費是1500元;而如今費率降至0 .6%的話,只需600元,就可以省下900元。其實這類團購在保險業是一種慣例,針對團體客戶的“團單”費率比個人客戶的保單低,F在是借助網絡的形式把個人客戶集中起來。
而另一種團購,則是由于降低了投資門檻而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如購買信托產品普通門檻需要上百萬元,在有些網站打出的團購活動中,只需投資幾十萬元便可購買。此前一網站曾經推出一期信托產品的團購活動,宣稱合格投資者只需30萬元即可購買,其采用的方式便是湊錢投資。據了解,此信托產品單筆購買30萬元至50萬元的,預期年收益率為6%,50萬及以上的為6.5%。該團購在半個月時間里就有數十名投資者響應,并籌集到1500萬資金。
團購網站理財產品熱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理財服務之外, 目前不少投資型的理財產品,例如金條也在團購網站上大行其道。打開某網站
推薦閱讀
到底是誰在看廣告?到底誰是消費者?這是商家最想知道的,而錢庫有數據庫做支撐,商家便能選擇合適的終端機、目標用戶推出優惠,實現精準營銷。要跟位置相關,才能保證效果。所以,我們今年的業務是把這塊服務做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團購“團”向理財產品 熱銷引擔憂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