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創業投資孵化器“創新工場”宣布首只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籌資金額高達1.8億美元。當天晚間,從國外飛到上海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雖然長途旅行讓他略顯疲憊,但談起一手培育的創新工場,他的話匣子卻一下子打開了,關也關不住。對于美元基金的募集,他直言三個“想不到”。
第一個想不到的是募資金額。起初,為募集資金,創新工場主動聯系了一些天使投資人和投資機構。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和項目的出爐,投資機構開始“追著創新工場投錢”,原本預期募集1億美元,最終超出了80%。
投資隊伍之豪華是第二個“想不到”。創新工場的美元基金隊伍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名字,中經合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新東方集團、美國硅谷銀行SVB、紅杉資本、奇虎360、摩托羅拉等均在此列。在投資人方面,被稱為“硅谷投資教父”的羅恩·康威用注資表達了他對創新工場的看好,曾投資Facebook、Groupon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俄羅斯DST創始人尤里·米爾納也“希望創新工場能孵化出同樣級別的公司。”
李開復說的第三個“想不到”,是80%的超額都會找到合適的“去向”。“按道理來說,募集基金超額那么多也不是好事,但創新工場今年的項目數量、成功概率都超過預期,未來發展確實也用得到這么多錢。”
除了美元基金,創新工場旗下的人民幣基金也將在未來數月募集完畢。騰訊、巨人、藍訊、上海市創投引導基金等均已確認投資,總額預計將高達7億元人民幣。
坐擁大筆資金,創新工場的“創新”之路向何處去,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募資只是公司發展方略的其中一環,在完善資金鏈的背后,一場“上海攻略”正在展開。
上海攻略:機遇中播種
創新工場創立于2009年9月7日,本周迎來了兩歲生日,一個新的愿望種子在生日之際播種:李開復透露,在創新工場運作兩年之后,上海將成為北京之外的第二個據點, “希望我們在上海也能通過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從無到有,打造一個產業集群。”
事實上,上海政府部門的支持是創新工場開啟華東征程的重要基石。早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初創時,上海市發改委就專程前往考察,深入了解公司借助孵化加投資的模式培育高科技企業的流程。此番落 “滬”,上海市發改委是搭橋的 “媒人”,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基金的投入,系上了創新工場和上海之間的 “紅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則置辦了創新工場在滬的落腳點——本周四,在楊浦區的中國 (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內,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正式掛牌,上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空間虛位以待。
說到創新工場與上海的結緣,李開復表示, “十二五”規劃強調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國的前進需要有本土的創新企業。 “創新工場是一個創造企業的地方,這種模式在高科技企業中推廣、實施,很符合國家創新驅動的宏觀趨勢。”李開復透露,創新工場投放在上海市場的資金預計在2億元人民幣上下,而新募集的1.8億美元基金中有部分將為 “上海攻略”服務。他顯然對創新工場在上海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上海較完備的金融體系和充滿競爭的投資格局為創新工場的發展提供了優質土壤。
立足上海,輻射華東,是創新工場 “南下”想獲得的 “地利”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勃興也為創新工場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 “天時”。 “2009年我們開始倡導移動互聯網的時候,業界都覺得過于樂觀。直到移動互聯網的大潮興起了,大家才發現創新工場領先了一步。”談及往日決策,李開復洋溢著自信。目前,創新工場孵化的豌豆莢、點心等產品都已經在各自領域排名前三,有些甚至是 “墻內開花墻外香”,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和報道,由此,主打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工場也在國際上打響了知名度。李開復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創新工場已經投資了34個項目,其中80%-90%都和移動互聯網相關。中國的手機用戶比電腦用戶多好幾倍,手機在身邊的時間又比電腦多好幾倍,這兩者相乘可能就是15倍的差距。國人對手機也已經形成使用依賴,移動互聯網的前景還會更加向好。”
趕上了 “天時地利”,但在 “人和”上,李開復卻強調了 “等待”, “上海聚集了整個華東地區的IT人才,基本能與北京比肩。但要達到人和,還需要耐心等待。”耐心與創新工場的運作方式有關。作為一個孵化企業的公司,創新工場旨在打造 “全模式”培育,對創業企業的服務和幫助覆蓋投資、技術、財務、人力、市場、法務等全環節。因此,短時間內在上海搭建起一支優秀的 “全模式”隊伍并非易事。 “創新工場可能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來打造上海團隊,因此短期內也不會拓展到北京、上海以外的第三個地區。”李開復坦言,“現在引進人才有比較明確的考核指標,我們希望上海能在人才方面對創業型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幫助實現人才和企業之間的對接,從而打造有競爭力的團隊”。
李開復看好上海和華東地區,也堅持 “上海需要培育”, “希望通過創新工場改變上海的精英對創業的認識,讓他們不局限于謀求大公司里的穩定發展,而是勇敢地投身到創業的大潮之中。”這樣的底氣,來自創新工場過去兩年在北京的成功嘗試。
北京實踐:模式漸成形
如果給創新工場做一張說明書, “甄選產業+創造企業+孵化加速+風險投資”這種獨特的運作模式一定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簡單來說,在根據行業判斷選定創業項目后,創新工場將承擔此后一系列孵化功能,從各個方面為項目服務。對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創業項目,創新工場不僅能提供早期的種子基金及天使投資支持,還能一路跟隨項目進展,實施全方位的孵化。
從目前交出的成績單來看,創新工場集聚了600多名國內外頂級人才,成為北京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產業 “重鎮”,也為提升中關村的技術、產業和投資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迄今為止,創新工場投資總額已超過2.5億元人民幣,項目及公司市場估值在今年年底預計接近30億元。以核心項目 “點心手機操作系統”為例,項目的A輪融資已經完成,由外部知名VC評估后估值已達5000萬美元。
但創新工場在北京的兩年實踐并不止于扁平化的數據與成果,其間還充斥著許多動人細節。
位于中關村第三極大廈內的創新工場辦公室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卻塞了500多名員工。李開復笑言, “工作環境和網吧也沒什么大差別。”創新工場辦公環境之簡陋遠近聞名。在第三極大廈,有一塊寫著 “HTTP404”的木板。當創新工場還在清華科技園舊址辦公時,有一個創業團隊因為未能獲得創新工場的投資,一怒之下把辦公室的門砸壞。創新工場的員工就用互聯網語言中表示 “網頁不存在”的提示語,開了自己一個玩笑。搬遷新址后,這塊木板成了寄寓故事的獨家記憶。作為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的辦公室約9平方米,墻上僅有的裝飾是女兒手書的標語 “InnovationWorks! Rock on!” (創新工場,繼續加油)。李開復告訴記者,由于辦公場地所限,他的辦公室常被征用作為公共會議室。
人均辦公面積不足4平方米, “螺螄殼里做道場”,與創新工場獨特的運作模式不無關系。某個項目一旦獲得了創新工場的認可,項目團隊就會搬到創新工場的辦公室共同工作6個月。在這6個月中,房租、機器費用、餐飲開銷都由創新工場包辦,吃的是大鍋飯,工作座位挨著座位, “感覺就像一家人”。
在日常運作中,創新工場的團隊承擔了 “補鏈工程師”的職能, “企業和項目缺什么,就幫他們補什么”。李開復強調,普通投資機構的投資部門員工占比在80%-90%左右,而在創新工場,投資部門只是整體鏈條上的一環。 “人事部門、法務部門、市場部門、業務拓展部門、技術部門、產品部門、財務部門都是創新工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部門的領導也大都在IT領域工作了10年以上。因為創新工場要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甚至是一站式答案,領導必須對行業有充分了解。”
但李開復也強調,創新工場雖然把孵化項目比作帶孩子,卻并非 “又當爹又當媽”。 “如果我們一年孵化30個企業, 10年就是300個,不可能幫著把一切事情都做完。因此,當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就會尋找專業的VC把項目帶上市。同時,這也方便我們合理安排,把70%-80%的精力放在新的項目上。去年的項目可能只花我們10%的時間,前年的可能就花5%的時間去管理。”在這樣的 “階梯管理”下,創業項目的早期投資環境也會更多元、更富層次。
在項目團隊與創新工場共同戰斗的日日夜夜,創新工場也堅持 “帶著做”,而不是 “代著做”。 “項目團隊總有一天要離開創新工場,我們要一點點教會他們,逐漸培養他們獨自應對的能力。”李開復說。無怪在創新工場孕育的創業者眼中,李開復有點像父親, “你想玩耍,他會在玩具房里搭好小木床、游戲臺,準備好玩具、書籍等,然后就默默離開了。他不會像媽媽一樣陪你玩,而是讓你自己盡情地玩。”
創新工場主導的 “一站式孵化”模式,在中國還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一模式的貫穿下,成績和故事連成一體,又逐漸輻射出去,對國內的創業和投資生態正產生著深遠影響。
創新模式:重整生態鏈
創業者都是追夢人。隨著創新工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公司就像一個造夢機器,身邊圍繞著眾多有志于在高科技領域創業的年輕人。李開復坦言,創新工場對項目的要求很高,能承載的數量也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創業者的要求, “可能100個項目中只能有1個進入創新工場孵化。但除了孕育企業,創新工場還有一個顯著的功能,就是帶動整個生態系統的代謝。”
谷歌副總裁蘇珊·沃西基為外界稱道的一件逸事是將家里的車庫租給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以便他們潛心鉆研搜索引擎。而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旁邊,在匯聚新浪、騰訊、英特爾等互聯網大佬的中關村里,一個叫蘇?的年輕人開起了名叫 “車庫”的咖啡館。除了蘇?,還有10位投資行業資深人士入股 “車庫”。他們發現,投資行業從業者每天見3-4個項目已屬高效,很多時間都浪費在路上。而在車庫咖啡館,只要點一杯飲料,就能從日出暢談到日落,安享一整天的辦公環境,共用iPhone、Android、平板電腦測試機、投影、桌面觸屏等設備……面積800平方米的車庫咖啡館能容納約150人,其中多數都是投資人和創業者。不經意間,車庫咖啡館已成了中關村的地標,創業和投資的沙龍。而在車庫附近,貝塔 (Beta,即測試之意)咖啡館和3W咖啡館的名字,同樣 “流露”出和IT投資領域的緊密關聯。
“很多創業者來創新工場找投資,也許沒能成功。但周邊的咖啡館匯集了很多投資人,在那里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見。在某家咖啡館里,已經完成了8筆IT領域的投資。”談到 “咖啡館效應”,李開復如數家珍。
對創新工場而言,改變投資行業的生態,也是其不多言說的 “使命”。李開復告訴記者,創新工場更像是 “機構化的天使投資者”。所謂機構化的投資者,除了投資,還具有孵化功能。也因為孵化,各個項目之間能彼此交流,形成 “大的帶小的” “先行的帶后進的”融合格局。此外,創新工場的美元和人民幣基金還可以作為追加投資,彌補天使投資和早期投資在資金上的短板。
“我們和天使投資人、投資機構并非競爭對手關系。如今的天使投資人大都是個人,時間和資源有限,他們如果發現一些好的項目,會推薦給我們共同孵化,從而和我們形成上下游關系。而我們也有 ‘助跑計劃’,幫助項目進行早期建設,成型后交給天使投資人或早期投資者接盤。”李開復表示,整個投資的生態系統由此 “活了起來”, “今后創業者來尋找投資,可能5%找到創新工場, 10%能獲得天使投資人的青睞, 30%在咖啡館里談成。相比孵化幾個企業,創新工場更大的貢獻應該是對創業生態、投資生態的推動。”
隨著創新工場第一批孵化項目逐漸 “畢業”,社區效應也逐日凸顯。創新工場孵化的是一個產業,項目團隊獲得VC投資后搬出創新工場,會被要求就近選址,打造產業園區。李開復介紹說,目前創新工場孵化的30多家企業,員工已超過1000人。按照這一增速,三四年之后,員工數量將突破萬人。在這一打上創新工場烙印的園區內,成功的企業可能涉足投資,中層員工可能再度創業,締造新的企業。一個自給自足的環境會就此形成。長此以往, “投資、選項目、人員流動都會在創新工場的社區里產生,園區的優勢也將愈加明顯。”
眼下,創新工場的重頭戲就是把 “創新模式”移植上海。 “相比北京,上海在人才方面旗鼓相當,但北京的產業和技術環境勝于上海,因而也集聚了眾多優秀的公司和人才。”李開復也指出, “上海的創業氛圍相對較弱,和早期基金、天使基金的數量匱乏有關。”在李開復的愿景中,創新工場這樣身兼孵化和投資功能的平臺,能為上海帶來每年20到30家孵化企業的業績, “這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屆時,創新工場在上海的辦公空間會不夠用,畢業的企業也需要發展空間。我們希望下一步是在上海建立產業基地,長期扎根發展下去。”
推薦閱讀
在中秋到來之時,月餅銷售進入最后的瘋狂。記者發現,今年網上月餅銷售量激增。據國內知名團購導航網站團800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月餅網絡團購價平均為92元,全國團購網站共推出4166期與中秋相關的團購活動,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新工場李開復:希望在上海打造產業集群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