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們熟知的QQ,互聯網世界里以自身強大資源來復制小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事,絕不少見。去年8月份,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Places,這是一個類似Foursquare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機在線簽到功能。Foursquare當時是社交網站新貴,幾個月以后它成了代表著全球互聯網方向中的SoLoMo中的Lo—Location。你不得不佩服馬克·扎克伯格的眼光,他看準了一個好東西和未來的趨勢,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間博弈故事的開端。
大公司會吃掉小公司,這個邏輯并不總是成立,否則就不會有Google、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新興公司了。但很多人還是相信Foursquare會很快被Facebook Places打敗。當時Facebook擁有的5億多用戶,其中移動活躍用戶超過 1.5 億,而Foursquare只有300萬用戶。而且Foursquare和Facebook的用戶重合度很高,反正就是個簡單的在線簽到,通過誰簽都差不多,何況Facebook上朋友更多。
事實也果然是這樣,你猜中了開始,未必猜得中結果。今年7月份的數據顯示,Foursquare的用戶增長到了1000萬,而“Places”的流量一直遠遠低于Foursquare,只有6%的Facebook用戶嘗試過Places。8月24日,Facebook宣布將關閉Places。
專注。相比于Facebook業務的龐雜來說,Foursquare十分簡單,所以它可以專心于在簽到這個小東西上做足文章,它會不斷地給這個平臺賦予更多的樂趣,比如簽到后可以獲得積分或者虛擬勛章,如果在特定地點簽到次數最多,用戶還能獲得該地點“虛擬市長”的頭銜。正是這些小游戲,使得用戶在簽到過程中獲得了樂趣。而Facebook顯然在這些細節上下的工夫不多,它并沒有考慮用戶為什么要簽到。它更多的是為了牽制對手而開發出的產品,從動機上,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平臺。和國內某些習慣封殺競爭對手的平臺不同,Facebook推出Places之后,繼續向諸如Foursquare這樣的公司開放自己的平臺。這并非Facebook本身的道德水準更高,而是在一個具備基本商業道德的市場中,封殺將使得合作伙伴轉向其他平臺,Facebook損失更多。
隱私。為了避免Facebook長期以來的隱私爭議,Places采用了“選擇加入(opt-in)”策略,也就是說用戶需要采取主動,Places的信息才會被分享。而Foursquare則開放的多,只要簽到就會被分享。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人們在Facebook中已經是一個真實的身份,如果再不斷地強調他去了什么地方,暴露的隱私就太多了,尤其是在各種身份的好友都注目之下。
我們前面說過,Facebook很有可能是為了牽制對手而推出這個產品:你瞧,我手里有一個和你很像的產品,所以你不要要價太高。這樣的競爭在商業世界里比比皆是,但扎克伯格犯的一個錯誤在于“地理位置”產品對于Facebook不是普通的產品,而是能夠增加其廣告精確性的戰略性產品。它牽制對手,反過來對手也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有一個時間線值得我們注意:去年第二季度,Facebook試圖收購Foursquare但沒成功,隨后Foursquare融資2000萬美元,估值達到一億美元;第三季度Facebook推出了Places;今年第二季度Foursquare又融資5000萬美元,估值10億美元;第三季度Facebook宣布關閉Places。
你一定看出來了,在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市場里,扎克伯格的競爭對手不僅有Foursquare,還有一群資本家。在這個必須要搶奪的市場里,無論Foursquare單獨上市還是被Facebook并購,估值上升對于投資者來說都是樂見其成。而扎克伯格某種意義上處于后發劣勢當中,不得已被牽著鼻子走。實際上,現在你仍然能看出被動的Facebook的糾結,它在關閉Places之后,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鄰近”(Nearby)功能。這個博弈還沒有結束。
這對扎克伯格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教訓。他看到了市場,也看清楚了未來,手里還抓著一個可以做所有互聯網功能的平臺,但是他沒有看清的是對手的強大。我們經常看到高溢價的并購案例,它們可并不一定是頭腦發熱,而是選擇一種暫時的妥協以贏得未來。據說Facebook和Foursquare當時的談判差價只有幾千萬美元。你看,現在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在商業世界里,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你要什么,那么你就失去了議價能力,你的籌碼和見識就失去了價值,商業總是這樣。
推薦閱讀
著名IT評論人洪波表示百度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和Foursquare之間游移不定什么原因?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