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著名的網購商家鬧出了好幾起“低價糾紛”。在該商家的網頁上,原價數百上千元的商品,標價一度低到難以置信,一時間涌來大量用戶購買,商家發現不對趕緊撤銷了訂單,引來了諸多不滿。商家表示,問題來源于內部標價操作失誤。顯然,這種解釋無法讓失落的消費者滿意。
事件發生沒幾天,各大媒體對此已有不少評論。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在某網站的“維權”動員下以受害者身份大聲疾呼,想讓事件涉及的消費者全部起訴商家,目的是“讓這種無良商家破產”,這種聲音還得到不少網民和一些媒體的支持。筆者以為,如果這樣的言論聲勢太強,多少有失偏頗。
有人說,商家就是想用這種行為來賺眼球、搞促銷,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促銷的目的在于贏得顧客關注,進而長期購買該品牌的產品?梢韵胍,沒有任何商家會低能到想用“得罪顧客”的辦法去贏得顧客。關于商家這樣做的原因,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問題導致的損失過于巨大,兩害相權,不得不選擇了“食言”的下策。
其實,“錯價”并非首次出現,也不是什么中國特色。很多國內外響當當的大品牌都遇到過錯誤標價風波。
全球IT直銷行業巨頭戴爾,從2001年到2008年,曾先后四次將筆記本、硬盤、服務器和顯示器等各種產品標錯低價,引發多次訂購狂潮。在相關的法律訴訟中,一部分受理法院裁定戴爾需要按低價完成交易,而另有法院裁定戴爾無需執行交易。
藍色巨人IBM也曾在2003、2004年兩次將電腦和光驅產品標錯低價。IBM在其中的一次事件中照低價出售了產品,而在另一次里則拒絕了交易。有趣的是,從IBM手中接過全球PC銷售業務之后,中國著名品牌聯想也出現過同樣的差錯:聯想美國網站把高端筆記本T61型標價為224美元,引得不少中國消費者到處借用美國同學、親戚的信用卡及家庭地址訂購該電腦。
日本Yahoo線上銷售頻道也曾把一款原價11萬日元的電腦,標價成2700多日元,結果營銷該電腦的公司一天內收到100萬個訂單。該公司與Yahoo日本都推說是對方的責任,同時表明自己不會對事件負責。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關于廣告:Pandora出售的多數廣告是多平臺形式,如捆綁出售移動和桌面廣告?夏岬媳硎,這是廣告客戶更加喜歡的一種方式。廣告客戶關心的要素已經發生改變,他們過去關注的是選擇正確的廣告平臺,而現在則是希望獲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錯價門”呼吁理性消費 電商建設誠信為本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