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裁員潮再次回潮。
最新的壞消息是,北京時間8月23日瑞銀集團宣布計劃裁減約3500名員工,以力爭到2013年底前節省20億瑞郎(約合25億美元)的年成本。
自今年1月起,包括匯豐、瑞信和美國銀行在內的巨無霸銀行們已經公布了超過6萬人次的裁員計劃。
據美國就業咨詢機構CGC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 Inc.)的最新數據顯示,在7月份,美國宣布計劃裁員人數高達66414人,較上月的41432人的計劃裁員數目狂飆60%,較去年同期的41676人的計劃裁員數目增加了59%。這背后,是美國實體經濟在經歷一輪去杠桿化的陣痛。
“美國經濟放緩原因在于商品價格高漲、通脹下的美國的消費放緩,美國今年的財政支出也被壓縮,歐洲的經濟放緩原因也在于此。”諾安基金研究部副總監梅律吾指出。
二次裁員潮
雖然在裁員人數的來勢洶涌上,與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裁員潮極為類似,但仔細分析其背后動因,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來自于與房地產相關金融領域的斷臂求存,后者則來自于整體金融市場格局變化所帶來的瘦身自救。
根據美國勞動部針對2007-2009年金融危機所做的特別報告顯示,美國金融就業人數在2006年底達到了高峰的82.27萬人,此后掀起大規模裁員,主要集中于房地產相關的金融領域。
在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間,與住房相關的金融業失去了34.8萬個就業機會,金融行業的就業率下降到1998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一輪的華爾街裁員潮,則伴隨著新的背景,這點從瑞銀的“瘦身”方案中可見一斑。
瑞銀稱,根據成本削減方案,本次裁員將導致約5.5億瑞郎(6.98億美元)的一次性費用支出,其中4.5億瑞郎將在2011年第三季度完成;此外,5.5億瑞郎支出中,將有4億瑞郎將落實在人員調整中,另有1.5億瑞郎落實在房地產調整。
在聲明中,瑞銀宣布,5.5億瑞郎的成本削減分配比例按照:55%將來自投行部門,30%來自財富管理和瑞士銀行部門,10%來自全球資產管理部分,最后5%來自財富管理美國業務部。
在3500人的裁員計劃中,約有45%將來自投行業務,35%將來自財富管理和瑞士銀行部門(Wealth Management & Swiss Bank),10%來自全球資產管理業務,最后10%將來自財富管理的美國業務部門。
瑞銀在聲明中表示,該項措施是為了改善運營效率,瑞銀將繼續在管理成本結構和維持增長投入方面保持警惕。
裁員背后
事實上,這種裁員的來源正是代表了其各自業務領域的衰退程度。
首先是投行部門所代表的投行業務,投行交易數據服務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以來,已有17筆IPO交易被取消,這是自2008年12月的IPO當月取消事件的新高,這意味著華爾街投行的IPO業務進入了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的二次冰凍期。
Dealogic數據還顯示,2011年八月份的IPO市場增長額度是自2009年7月以來最慢的一個月。
以摩根大通第二季度財報為例,占2010年總營收38%的投行業務今年第二季度營收環比下降13%。
投行業務前景可能愈加慘淡,而今年以來華爾街交易量的大幅下滑、監管日益趨嚴也使得投行的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客戶業務等遭遇困境。
以“老大”高盛的二季度財報為例,其第二財季的債券及貨幣交易營收下降53%,從上年同期的34億美元降至16億美元。
細拆其賬本可以發現,高盛原來的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客戶業務此前貢獻的收入占總收入的35-48%,而這一季度中只占到21.9%,同比下降53%。摩根士丹利的消息也不容樂觀,其二季度交易業務收入環比下降9%至31.1億美元,而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交易業務收入降幅至少達到34%。
而在這種四處焦灼的情況下,華爾街投行們便開始調整業務結構,尋求瘦身自救。這種調整的方向是將業務方向更有活力的亞太地區等新興市場,這點在匯豐的裁員計劃上表露無遺。匯豐控股在8月1日宣布,將在2013年之前裁員3萬人,以作為集團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與全球性大裁員相對應的,是匯豐未來3年內要在中國增加1.5萬名員工的計劃。
這背后是其亞洲業務的快速增長,匯豐控股的2011上半年財報中顯示,匯豐在亞洲的業務稅前利潤為68億美元,占集團除稅前利潤總額的59%,比去年同期增長16%。
KPMG最新發布的銀行業從業者調查報告顯示,在統計的26家銀行中有22家銀行均有未來在亞洲的擴充計劃。
推薦閱讀
此次競拍各方報價的高低將取決于Hulu所有者能授權該公司播放何種類型的電視節目、這些節目何時登陸Hulu以及以上協議時間長短等因素。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來自國外媒體的報道,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在線視頻網站Hul>>>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