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申領“大限”——9月1日僅余6天,上海仍無一家預付卡專營企業獲得牌照,斯瑪特、聯華OK等眾多預付卡能否繼續使用引來多方關注。
早報記者獲悉,上周三,央行上海總部召集了10家未獲牌照的上海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座談,其中6家為預付卡發行企業。央行相關人士在此透露“口徑”:如果9月1日前企業未獲牌照,只要企業的牌照申請已被央行受理并進入公示階段,那么已經銷售的預付卡(存量卡)便可繼續使用,只是可能不允許再發行新卡(增量卡)。
一位接近央行的權威人士昨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第二批支付牌照將以預付卡企業為主,在9月1日前發牌。“支付牌照不會只發到9月1日,夠條件的,在9月1日以后還是會發牌。”昨日,已有支付企業接到中國支付清算協會8月31日在北京召集常務理事會的會議通知。業內人士分析,9月1日以后尚未取得牌照的支付企業如何發展,監管層或許將在會上做出明示。
企業:新卡發行等待審批
去年6月,央行公布了2010年第2號文件《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簡稱2號文),其中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在今年9月1日前未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將不得繼續從事相關業務。
今年5月,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獲牌。此后,陸續有企業提交申請,截至8月19日,央行公示的支付企業數已達140家,其中,上海公示的支付企業接近40家,然而“大限”僅余6天,第二批支付牌照發放仍沒有任何動靜。不少手中持有預付卡的消費者因此擔心這些購物卡今后能否繼續使用,斯瑪特、杉德等預付卡企業,因缺少自有購物網點受到更多質疑。
8月22日,目前已停止銷售新卡的杉德巍康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發布“安心”公告稱,杉德巍康公司已售出的杉德卡在9月1日之后完全可以正常使用。上海斯瑪特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也發表聲明稱,“截至目前,按照國家現行法律、法規,我司可依法開展各項預付卡業務,運營一切正常。持卡人與特約商戶均可依照與我司的約定行使消費及結算權利。”
但關于9月1日之后是否還能夠繼續發行新卡,兩家公司都沒有明確說法。杉德公司稱在等待央行的審批結果,公告中表示,“杉德卡的發行工作,根據2號令和相關要求,杉德巍康另一全資子公司——上海杉德支付網絡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已向央行申請(全國范圍)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央行已于2011年6月16日正式受理并在央行官方網站公示相關申請信息。目前,公司正在等待央行總部對杉德支付網絡公司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審批結果。”
具有外資背景的上海斯瑪特則籠統表示:“今后仍將積極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合規開展經營活動,若有任何重大經營變動或調整,將在第一時間對外公布最新情況。 ”
“現在每家預付卡公司的規模少則幾億元,多則上百億元,如果沒拿到牌照就不再允許使用,肯定會引起很大的混亂。”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盡管牌照遲遲未發,但是大家普遍分析認為9月1日之后存量卡肯定可以繼續使用,現在業界最大的疑惑在于,9月1日之后,能否繼續發行增量卡。
截至目前,上海多家預付卡企業中,其余類別預付卡仍在正常發行。
部分企業自動暫停發新卡
另有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針對預付卡企業,監管層一直以來的說法是,9月1日仍未取得牌照的預付卡企業將不得再發行新卡,不過在此之前已發行的存量預付費卡可繼續使用。
但在“大限”未到之時,央行最終是否會采取這樣的做法還無法確定。一家預付卡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指出,目前上海沒有一家預付卡公司獲得牌照,如果9月1日之前第二批牌照依然沒有發放,那么不允許大家發行新卡的要求并不合理。
這位人士認為,大多數企業都已按要求向央行遞交了申請材料,而央行也進行初步審核并在網上公示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批企業如果不能在9月1日之前拿到合法牌照,央行應該承擔其中的責任,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企業停發新卡。“如果央行9月1日前在上海發放了部分預付卡牌照,那么我認為沒有拿到牌照的企業停發新卡的要求才比較合理。”一家預付卡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了穩妥申領到牌照,上海部分預付卡企業自向央行遞交牌照申請之日起便暫停發放新卡,比如杉德卡早已公開宣布在申請牌照期間進行系統升級,因而暫時停止銷售新卡。除杉德外,還有小部分預付卡公司則非常低調地暫停發放新卡。此外,另有一些預付卡企業在申請牌照階段中止了較為敏感的與銀行合作的預付卡業務。 “我們的卡原本可向銀行發的預付卡進行充值的,但這項業務在申請牌照的期間內停止。”一預付卡公司內部人士稱,“涉及銀行預付卡的業務目前爭議比較大,敏感的業務能停就停了。”
協會:8月31日在京開會
一位接近央行的權威人士昨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第二批支付牌照將以預付卡企業為主,目前處于公示階段的100多家企業大部分都無法成為第二批拿牌成員,但“支付牌照不會只發到9月1日,夠條件的,在9月1日以后還是會發牌”。
第二批牌照近期發放的跡象已現。昨日,記者得到消息,已有支付企業接到中國支付清算協會8月31日在北京召集常務理事會的會議通知。而在首批牌照正式發牌前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也召開了相似規模的成立大會。
央行公告顯示,于5月26日對外發放的首批支付許可證發證日期是5月18日。5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儀式上,曾有15家支付企業得到通知將在儀式舉行間拿牌,但蹊蹺的是,這一發牌儀式被臨時取消,最終首批牌照由央行官方網站發布,并且首批拿牌企業從最初的15家增長到27家,顯示出背后激烈的博弈。
有業內人士分析,9月1日以后尚未取得牌照的支付企業如何發展,監管層或許將在會上做出明示。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對于那些無法獲得牌照的預付卡企業,希望央行給出一段過渡期,采取合理的措施讓存量卡平穩使用完畢,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紙通知下發“禁令”,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新聞附件
第三方支付企業
所謂第三方支付企業,是指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貨幣資金轉移服務的企業,包括以支付寶、快錢為代表的網絡支付企業,以聯華OK卡、斯瑪特卡為代表的預付卡企業,和以銀聯商務、通聯支付為代表的銀行卡收單企業。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是指非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貨幣資金轉移服務。
具體而言,網絡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網絡或專用網絡在收付款人之間轉移貨幣資金的行為,包括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預付卡,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發行的、在發行機構之外購買商品或服務的預付價值,包括采取磁條、芯片等技術,以卡片、密碼等形式發行的預付卡;銀行卡收單,是指通過銷售點(POS)終端等為銀行卡特約商戶代收貨幣資金的行為。
第二批牌照發放為何這么慢
歷時5年、數易其稿的第三方支付標準終于在去年浮出水面。去年6月,央行公布了2010年第2號文件《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簡稱2號文),其中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在今年9月1日前未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將不得繼續從事相關業務。
從1999年萌芽初始到現在,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走過10多個年頭。作為存在于銀行支付結算系統之外的第三方支付行業,雖然其為客戶提供了方便之門,但是涉及到資金安全等眾多問題,對于第三方支付行業是否要監管、如何監管,從2005年起便爭議不斷,而央行對其態度也一直不是特別明朗。“2號文”出臺終于結束了這些紛爭,外界認為其最重要意義是標志著央行認可了非金融支付機構的行業地位,并將其納入央行的監管范圍。
但讓眾多第三方支付企業沒想到的是,牌照發放的速度如此之慢,一年多的時間里,央行只發放了一批27張牌照,以至于距離央行“大限”只有6天了,上海還沒有一家預付卡專營企業獲得牌照,發行規模高達數百億的購物卡集體“身份不明”,引來眾多不必要的擔憂。
一家第三方支付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本來得到消息8月10日會發放第二批牌照,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還是推遲了。這位負責人猜測,央行遲遲不發牌照的一個原因是企業的申請資料龐雜,導致審核過程相當耗時。“我們上交的申請資料裝了一整車,有個銀行的朋友看到很吃驚,說比他們銀行的申請資料還要多。”這位人士稱,每家公司每一項業務申請資料都要長達數百頁,央行的審核肯定要花費很多時間。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這位人士認為是由于牌照發放涉及各方利益,央行需要大量時間進行平衡。今年5月首批牌照發放已經驗證了這一點。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此前亦向羊城晚報記者分析指出,此次盡管有上百家企業進行申請,但不可能全部獲牌,如果一些企業尤其是預付卡企業未獲牌,那它們此前發的很多卡該如何處理將帶來許多后續問題,這也是央行發牌謹慎的一個原因。
中國銀行業協會在其發布的《2009年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中指出,由于政策法規滯后和社會信用缺失等原因,第三方網絡支付行業較長時間處于網絡運營和金融業務交叉監管的“灰色地帶”。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第三方網絡支付涉及到金融安全等重大問題,央行監管勢在必行,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如何監管好這一行業還在考驗央行智慧。
推薦閱讀
2011年8月24日下午,支點——中國互聯網與網民生活論壇暨中國電子商務年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則在發言中表示,希望廣大從業人員珍惜目前的行業環境,維護競爭秩序,促進行業長遠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無牌預付卡公司新卡等待審批 企業自動暫停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