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女”、“換衣姐”、“賣鞋工”、“面膜姐”……地鐵因人流量大、流動性高,似乎已經成為了炒作營銷的最佳場所,各色人等紛紛出場出丑只為搏眼球,其實幕后都是策劃炒作。
不難發現,這種營銷方式很“便宜”,效果卻明顯:近似行為藝術的拙劣表演,加上網絡“水軍”推手,讓事件“躥紅”,傳統媒體便以“社會新聞”為名傳播。就算以負面新聞被報道,品牌吸引眼球的目的已經達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告系教師王迪博士對微博營銷領域有研究。她認為,這類行為是一種惡俗營銷:“營銷有自己的倫理和道德。從功能上說,營銷促進社會交換的達成。它必須要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給消費者帶來利益,也可以給公眾帶來美感和享受。”
王迪認為,當下,公眾的“注意力”無疑是寶貴的財富,而惡俗營銷就是針對注意力而濫用營銷手法:“以惡俗的方式吸引公眾注意力并不聰明。要知道,聲譽是品牌的生命,好的營銷能提升品牌的聲譽,惡俗的營銷只會拉低、抹黑品牌的聲譽,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如果社會上充斥著類似的手法,這就是一種營銷環境的倒退。這是與整個商業環境的短視和浮躁密切相關的。”
王迪表示,要應對這樣的營銷,法律法規、商業模式的健全與社會道德的制約必不可少:“要制約的并不是普通網民,而是惡俗營銷的操作者,比如網絡收費‘水軍’。普通網民大多是看到了話題被頂上去才會關注的。”
對于傳統媒體,王迪忠告:“微博只是網絡傳播的一種形態,網絡作為傳播平臺的特征是多元、去中心化的,它為各方表達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所。而傳統媒體是社會公器,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和社會良心。在這樣的炒作屢次發生之后,傳統媒體應該對此現象有所判斷和評價,并促使公眾和相關機構站在公序良俗的高度進行判斷,而不該被網絡牽著走。”
推薦閱讀
谷歌可能會追隨騰訊、LivingSocial等互聯網公司的腳步,通過收購科技公司來進一步拓展在東南亞市場的業務。谷歌東南亞業務執行董事朱莉亞·佩薩德(JulianPersaud)說:“我們會繼續進行自我創新,但同時會在一些對公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惡俗炒作背后是浮躁的商業環境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