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一段大運會開幕式“互動哥”賣力引導觀眾的視頻,讓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志愿者李棟迅速走紅網絡。大運會是青春的盛會,年輕人即便不參與賽事,也能利用高科技在大運會舞臺上展現個性。
賽場上拿著iPad與長槍短炮的攝影師“搶”瞬間,地鐵上低頭“織圍脖”差點兒過了目的地,新聞發布會上越過官方通訊社首先“揭秘”……大運會期間,微博的表現形式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泓教授評價,本次大運會可以說是一次媒體事件,這樣的媒體事件在微博的作用下,傳播得更快速、更全面。
運動員借微博“求”關注
“房間的條件還不錯,有獨立衛生間和涼臺,還有儲物間。”國家擊劍隊隊員雷聲入駐深圳大運村后,在其微博上圖文并茂地發布了第一條消息。短時間內,他的好友紛紛評論,并祝他奪得大運會金牌。8月19日晚上,中國女足點球絕殺巴西隊之后,撲出兩個點球的中國隊門將王飛就在微博上發了狀態:“難以想象我們贏了巴西這么強的球隊,我們是最棒的……”很短時間內,此狀態就被轉播和評論了400多次。
8年前,北理工足球隊助理教練袁微以大學生身份參加了在韓國舉行的大運會,但他們當時并沒有得到特別的關注。他告訴本報記者:“那時我們只能靠電視轉播和媒體報道和觀眾分享見聞。”隨著后來參加中甲聯賽場次數的增多,袁微也有了自己的粉絲群,“在北京理工大學的BBS上,會有同學對我們的比賽給予評論和建議。”
如今,身邊的隊員用微博與大家分享、交流和互動,袁微說:“他們是運動員,同樣也是大學生。像微博這種很普通但又時代性很強的東西,只要不影響訓練,我倒是很支持。”現在,微博已成為運動員釋放壓力、分享比賽心得的重要渠道。“這次大運會,我們感受了觀眾的極大熱情。幾乎場場比賽觀眾都爆滿,我們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袁微說,微博也是他們表達感謝的平臺。
觀眾變身“私人通訊社”
在“自媒體”還未出現的21世紀初,人們分享快樂的主要方式還停留在用相機記錄歷史。
“中日大戰即將開始,氣氛很熱烈”、“開場兩分鐘,日本先入一球”、“我方在先丟一球情況下連扳兩球!中國隊踢出了氣勢和血性”……8月18日晚,隨著大運會男足1/8決賽的推進,在現場觀球的王金寶通過微博手機客戶端進行著賽事直播。
2008年奧運會,王金寶和朋友去北京看球賽,一場激烈的比賽下來,他發了100多條信息,隨之手機就被停機了。這次是用微博,聽眾多了,大家互粉。“秦茜拿下中國隊首金的時候,我就在比賽現場。宣布她獲勝后,我立即用手機發了微博。”王金寶得意地說,“我肯定搶在了各新聞媒體的前面,這種感覺非常棒,我就像一個私人通訊社!”
在比賽現場,有很多這樣的“私人通訊社”。他們通過手機發微博傳遞賽場的見聞。一兩句話,配上隨拍的圖片,一條條“微新聞”發向四面八方。
“這種龐大的信息流,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徐泓教授表示,10年前還是傳統媒體的天下,現在已經進入用戶制作新聞的時代了。
官方微博成生活信息集散地
“我愛大運村”是大運村的官方微博,但微博的內容卻告別了“很官方”的做法。管理員施翔東說,大運會是大學生的盛會,是各國運動員的交流平臺。但大運村這里又很特殊,這里沒有精彩的賽事,卻是所有運動員活動最密集的地方。
記者看到,“我愛大運村”發布的內容大部分為生活化信息,每天60條左右的微博,記錄下大運村的點滴。在微博運營前期,大部分內容由大運村的新聞媒體中心和志愿者部提供,隨著微博影響力的逐漸增大,更多的人在發現了一些軼聞趣事后,會主動去“@大運村”。
大運主媒體中心的微博開通初期,微博信息以服務性為主。“#MMC志愿者#換衣物平臺有35碼鞋,求換36碼。聯系電話:……”類似于這樣的信息在志愿者服裝發放時很常見。“還有一些會議和培訓的信息,我們也在短信和電話通知的同時利用微博發布出去,這樣保證每個志愿者都能看到。”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王家媛說,“微博是志愿者之間溝通的平臺,也是我們發布信息的渠道。”
草根博主也可以引發百家爭鳴
“剛剛結束的男子4×100米接力賽,日本隊獲得第三名,但因交接過程犯規被取消了成績,我以為他們會沮喪地離開。誰知道大家很有秩序地交還統一發的國旗,等其他國家的運動員離開之后,還把整個dsa贈票區地上的垃圾全都撿干凈了,一邊撿還一邊開玩笑,每個人都樂在其中。這個民族的‘禮’,讓我感到有些自卑。”這是大運會隨團志愿者劉政看完比賽后發的一條微博,兩天內,這條微博被網友轉發了692次。
對于一個“草根”博主來說,這樣的轉發次數,連劉政自己也沒想到。他坦言,自己的微博在此之前最多被轉發過五六次,得到這么多關注,主要是因為微博的內容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從8月7日接待第一批運動員開始,微博就成了劉政與同學、朋友溝通的平臺。他用“Day”和數字的組合來標注在大運會每天的見聞。每條微博下,都會有幾十條回復。
除此之外,由于傳播迅速、影響力大、門檻低,很多媒體紛紛開展與“微博”相關的活動。記者上網瀏覽發現,包括“大學生微博大運會”、“金葵花大運會精彩發現”及“微游記未來之星”等與“大運”相關的活動,受到港澳臺及內地大學生的熱捧。一條條文字、圖片、動畫、音視頻的微博被轉播、評論,已經作為大運會最熱的“紅段子”通過手機媒體二次傳播。
在本屆大運會上,微博儼然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大學生是微博的活躍用戶,而大運會是大學生交流的盛會。徐泓教授評價,這三者的結合,使大運信息的傳播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每個人是一個‘自媒體’,這樣就使以前的傳播客(視頻分享)體轉變成了如今的傳播主體。”
微博滾雪球式的轉發和互動,形成了豐富的信息流,而且這些信息來自各個角度。這樣的多輿論場以及龐大的信息流使本次大運會也成了一次網上大運會。
推薦閱讀
這項調查由JCBWorkwear公司于本月實施,調查對象包括1000個英國農民。其中,有少部分農民表示,在農業面臨經濟衰退和成本上升等問題的時候,社交媒體就是與決策者和政治家直接對話的窗口。87%的農民認為社交媒體是一>>>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