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年前,微軟公司(Microsoft)以150億美元的估價,向Facebook注資2.4億美元。隨后人們首次開始公開擔心新一輪互聯網泡沫即將到來,此后這種擔心逐漸蔓延開來并達至最高點,對此我確定無疑。但直到最近市場出現動蕩之前,此類擔憂往好里說是拙劣,往壞里說就是愚蠢。
對于拒絕承認互聯網泡沫的人而言,這段時間是他們揚眉吐氣的大好時光。在這些人中,最能言善辯且頑固不化的要數科技博客 TechCrunch的薩拉•蕾茜。上周二,她又在一篇題為《好消息!從未膨脹過的泡沫破滅了》(Good News! The Bubble that Never Inflated Has Popped)的博文中對互聯網泡沫論發起猛烈攻擊。
我喜歡薩拉,但她的觀點大錯特錯了。她不僅錯在拒絕承認存在互聯網泡沫,更錯在對泡沫后果的判斷上。
首先,我得聲明,我寫此文的本意既非要做事后諸葛亮,也不是要顯擺我明察秋毫,沒有漏掉任何重要的市場趨勢。換言之,就是有可能成為互聯網泡沫論的彼得•謝夫(美國經濟學家、作家、商人及金融評論家,一貫唱空美國經濟——譯注),我也不在乎。此外,就此事來說,我也并非獨行俠。
我之所以在意這件事,是因為所有泡沫最終都會破滅(或者至少會癟掉),隨后引發的混亂會傷及人們的利益。最初引發通貨膨脹的人需要迅速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確保這類泡沫不會繼續膨脹。
蕾茜認為有兩種泡沫:經濟泡沫和心理泡沫。最近的住房泡沫就是典型的經濟泡沫,而17世紀30年代的郁金香泡沫則屬于典型的心理泡沫。她還分析說,這二者之間的主要分別在于其產生的影響不同。她認為,經濟泡沫會切實引發經濟損失。而心理泡沫由于腐蝕了社會信心,會影響到人們未來的行為模式。因此,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同時帶有二者的味道。
按照這一理論,我認為,眼下的互聯網泡沫屬于經濟泡沫。因為它自始至終屬于私有市場現象,而遠非公共市場現象。具體而言,靠風險資本支持的互聯網公司以過高的估價獲得了太多的資金。這種做法必然導致經濟困境。以下是一些數據:
律師事務所Fenwick & West的報告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硅谷的風險融資估價增長了61%。這是該公司的監測報告連續第六個季度顯示,硅谷的風險融資平均估價呈現增長之勢;2010年第三季度增長了28%。
湯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美國IT領域的風險資本交易的投資前估值翻了一番還多。
搖錢樹報告【MoneyTree reports:根據美國市場調查機構普華永道和美國風險投資協會(NVCA)基于分析Thomson Reuters數據庫生成的投資報告——譯注】顯示,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來,按美元計算,“專注于互聯網”的公司在2011年第二季度融到的首輪風險資本創下了最高值。
如果只是當作奇聞趣事來聽,在早期風險投資圈里,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互聯網公司估價一直在瘋狂地飆升,即將失控。就在前幾天,我曾引用阿倫 •帕特里科夫(美國投資家——譯注)的話說:“許多半年或一年前定價僅為200萬美元的早期交易,現在其投資前價格已飛漲至700美元。”另一位風險資本家最近給我看了一張冰球桿圖表(a hockey-stick chart:某一數據在長時間持平后突然直線飆升,與橫軸形成了一個接近90度的夾角,形似一個直立的冰球桿——譯注),我開始還以為它反映的是一家初創公司的營業收入,但他告訴我說,該圖實際上記錄的是他的投資機構一直以來支付的互聯網交易的平均價格。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財報數據顯示,第九城市第一季度營收為人民幣2580萬(約合400萬美元),同比增加17%;歸于全體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人民幣5260萬(約合810萬美元),同比降低31%。 8月17日消息,第九城市(Nasdaq:NCTY)于今日收盤后公>>>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