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年前的300多家,到現在的20幾家,國內視頻網站在幾年時間里已淘汰了90%。從盜版到正版,從版權購買到投資自制,互聯網視頻網站苦心經營后,大多依然沒走出虧損的尷尬處境,存活下來的企業需要更好的內容和服務來贏得用戶。
版權曲線經營
在中國互聯網視頻剛起之時, Youtube的免費分享模式給了互聯網盜用版權內容一個看似合法的借口,在許多UGC網站上可以看到很多質量低劣的盜版影視劇。依靠極低成本的盜版內容來抓取流量、吸引廣告投放,是獲取盈利的上佳選擇。在用戶體驗還未上升的時期,這種做法也算走的順風順水。直到2008年,盜版負面效應開始顯現。
一方面是出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國家監管機構的大力打擊盜版行動,2010年11月22日,廣電總局發出文件明確規定,重點打擊影視劇作品侵權盜版行為,主要針對盜版美劇、日韓劇,并動用司法力量逮捕相關人員。
2011年1月,最高院、最高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將盜版問題上升到了刑事高度,采取經濟與刑事并重的打擊辦法,對盜版的打擊力度明顯加大。
另一方面,經營正版內容的視頻企業也開始結成聯盟,自救版權內容。2009年,各種形式的反盜版聯盟先后成立。8月,央視網、鳳凰網和上海文廣東方寬頻等聯手成立“網絡視頻版權保護聯盟”;9月,優朋普樂、搜狐視頻、激動網聯合發起的“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盟”,宣布將對涉嫌盜版侵權的503部國內影視劇提請訴訟,索賠高達5000萬到1億元。2010年1月,全國101家互聯網網站還共同發布了由國家版權局、公安部和工信部倡導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版權自律宣言》。
法制約束和民間自救效應開始發酵,盜版內容開始受到用戶、廣告商和資本運作的三方壓力。首先是用戶體驗,質量低劣的盜版內容再也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用戶開始向正版視頻網站流失;而由于內容監管,廣告主由于會受到相應的連帶責任,會對于盜版視頻的投放會非常謹慎,“靠偷盜來的內容換取了流量并未帶來真正的廣告價值。”邵以丁表示;其次,版權官司是國內視頻網站邁不過去的檻兒。最早是土豆、優酷上市前也經歷了版權官司紛至沓來的局面,再是迅雷等。潛在訴訟案不會直接阻礙上市進程,但勢必會增加其上市風險。
盜版的“拿來主義”不再是正道,但是從歧途歸來談何容易。幾年的盜版行為帶來的苦果在尋求正版內容盈利之路上開始揮發,高額的版權成本就是其中之一。
成本漩渦
2011年是中國視頻網站發力正版內容的第二年, 正版內容的攻勢雖然在用戶體驗和廣告投放上都有所收獲,但隨之而來的巨大成本壓力讓越來越多網站開始倍感吃力。
在視頻網站大發展的幾年中,視頻獨播劇版權價格足足翻了100倍。在今年,購買獨播劇的成本,每部劇成交總價均超過了2000萬如:《還珠3》、《傾城雪》,《王的女人》。為此,視頻網站每年的視頻內容資金投入也在快速增長:2010年至今,樂視網已陸續投入億元進行版權內容購買。搜狐2010年花費億元,并稱今年會投入3000萬美元在視頻內容上。而在最近,網易斥資2億元購買電影電視劇版權。
除了設備成本、帶寬成本外,不斷升高的版權費用成為網站盈利的最大障礙之一。今年第二季度土豆凈虧損1204萬美元,同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2070萬美元,面臨現金流斷裂危險。優酷狀況稍好,單個季度仍凈虧435萬美元。艾瑞咨詢報告則稱,目前99%的國內視頻網站都處于虧損狀態,超過一半的國內視頻網站都有裁員動機。
高版權成本讓業界里掛起了一股“資本泡泡”論,人人談版權色變。不過也有一些視頻企業始終走在這個“主流”之外。如優朋普樂。在談及版權費用時,其CEO邵以丁說的最多的就是“市場需求”。據悉,該公司在整合內容方面會更多的分析市場需求和公司所需要承擔的成本壓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獨播權”。影視劇網絡獨播權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吸引用戶和廣告,但在無法持續獨播的情況下,并不能增強用戶黏度,不是持久之計。
推薦閱讀
在7月19日英國下議院的聽證會上,默多克父子和新聞國際CEO布魯克斯都反復聲稱,自己也是直到最近才知道在《世界新聞報》存在普遍竊聽的行為。默多克在媒體追問下,首次公開承認他的小兒子詹姆斯至少在短期內并非接替>>>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