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魏武揮帶著孩子到影院看了首日上映的《賽爾號》。讓這位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新媒體的老師感覺失望的是,“角色的表現不夠立體,讓人感覺一堆的角色疊加在一起,制作不夠精良”。走出電影院,他問了兒子一句“你是否會來看第二次”,兒子連連搖頭,但此前的《變形金剛2》,魏武揮陪著孩子連看兩次,孩子還感覺意猶未盡。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講述機器人團隊賽爾號出發前往Y星球尋找鳳凰神獸的太空探險故事,上映首日便收獲830萬元的全國票房,加上首周末票房,收入總計突破三千萬。
盡管不少陪孩子觀影的家長也連連感嘆“制作粗糙”,但賽爾號的票房成績足以讓它的締造者汪海兵笑逐顏開至少,他離中國迪士尼的夢想又近了一步。這位80后的創業者是兒童線上游戲社區淘米網(NYSE:TAOM)的CEO,電影《賽爾號》便是根據淘米網上的同名游戲改編,太空冒險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設定均從游戲中移植。
這款2009年上線的游戲,推出后不久便在中小學人群中風靡。目前,“賽爾號”的注冊人數已經超過1億,活躍用戶達到了3000萬。而此時距淘米公司成立,還不到4年時間。
對于這個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兒童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遠萌認為這類產品具有的互動特性,開啟了兒童的網游產業。而對兒童的消費力,他則表示“我們通過考察一些家庭,發現收入保持在中產階級的情況下,我多花一塊錢的話我會更傾向于把增量花在孩子身上”。
就是因為看好兒童互聯網的前景,2007年,汪海兵從騰訊離職創立淘米網,當時公司僅有3名員工。經過大半年的研發,淘米在2008年5月推出了國內首個兒童網絡虛擬社區《摩爾莊園》;首戰告捷后,公司又先后開發了兒童太空探險社區《賽爾號》,以及《功夫派》、《小花仙》、《哈奇小鎮》等線上社區產品。隨著產品線的增加,淘米的收入突飛猛進,在2008至2010年分別實現凈營收10萬美元、710萬美元和3600萬美元。
但汪海兵顯然不滿足于此。借著《賽爾號》電影的上映,淘米也開始了自身業務的調整。用汪海兵的話說,“淘米正在從一家兒童互聯網游戲公司,向一家兒童娛樂公司轉型”走向大熒幕便是淘米掙脫網絡游戲局限的一次嘗試。但他同時坦言,這種整體轉型的挑戰較大,而“哪些動作先做,哪些后做,業務擴張遵循怎樣的模式和邏輯”,是他當下思考最多的問題。
“怪物”淘米
《摩爾莊園》是網絡游戲、SNS社區還是動畫連續劇?
“摩爾是個四不像”,汪海兵稱。它糅合了現下的每種業態,任何單一形態的產品或模式,都不具備摩爾這樣全面的特性。“摩爾是一個整體,你不能將它拆分開來定義。”他說道,“就像迪士尼樂園,如果你單單把米老鼠拿出來做一個展館,就失去了文化的整體性。”
但硬幣的另一面,摩爾的“四不像”風格導致其在各個領域都面臨著潛在的競爭對手。在線上,它必須應對騰訊、盛大甚至開心網的夾擊;而在線下,除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外,迪士尼這樣的龐然大物亦是其強勁對手。
“淘米更多的是學習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汪海兵并不諱言,公司最初的模仿對象是誕生于美國的企鵝俱樂部。這個2005年10月推出、以企鵝為形象的在線虛擬社區,囊括了各種適合兒童的小游戲。玩家們可以一邊玩游戲,一邊和其他玩家聊天;會員則需要每月支付7.95美元,用來購買更多的虛擬家具和服裝。這個社區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巨大成功,并在2007年7月被迪士尼以總價7億美元收購。
而在國內,2007年前還沒有一款專門針對兒童的網絡產品。“韓國小學生的上網比率是98%,4歲孩子上網的比率是80%,為什么中國的孩子不能上網?”汪海兵問道。在他看來,中國兒童的上網趨勢不可避免,“他們拿鼠標的時間甚至要早于拿鉛筆的時間”。淘米網的創建,正是來自于對這個藍海市場的判斷。
在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玉軼看來,淘米商業模式的演進有兩大特點: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尋找更多的商業機會,比如制作動畫片及進行線下授權。因為兒童在成人后,注定要離開淘米的平臺;二是盡可能增強兒童用戶的粘性,提供多元的服務,滿足用戶并拓寬目標用戶的年齡結構,比如針對12歲以上的兒童開發更成熟的游戲或其他應用。其表示,“將來淘米要收購視頻網站,專做兒童視頻的內容,并兼備內容制作發行,也不是沒有可能。”
盡管“企鵝俱樂部”的成功樣本近在眼前,但汪海兵還是因地制宜地對商業模式做了調整。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美國《圣荷塞信使報》網絡版今天撰文稱,為了平息用戶和合作伙伴的不滿情緒,Twitter正在努力改進服務,甚至調整商業模式。 高層動蕩 它是知名度最高的互聯網品牌之一,也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文化現象。它的用戶達到4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淘米網商業新航線:在孩子口袋里“淘米”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