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領域的混戰最近多了一位入侵者—Google+;幾乎與此同時,MySpace被默多克以其當初收購價6%的價格賤賣給一家互聯網媒體和廣告公司。歷史在這里站成微妙時刻,讓我忍不住想說一說曾在這三年壟斷社交網絡口碑的Facebook。
我曾在Facebook辦公室食堂見過馬克·扎克伯格。那是硅谷一個普通夜晚,大門口Facebook標志性的紅色隱沒在夜色中,身著淺色襯衫的馬克正在就餐,絕不是去年底熱播電影《社交網絡》中的Geek形象。
由于《社交網絡》,Facebook的故事已家喻戶曉。但于我個人而言,它的最大意義在于,這是我所見過的最適合創業團隊觀摩的電影。它幾乎涉及了創業團隊早期所有可能經歷的問題:創意糾紛、兄弟反目、股權稀釋等,宛如創業的“波德萊爾之歌”,時刻警告目前國內新一波創業浪潮下年輕人不要過分樂觀—創業,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指出了Facebook得以成功的產品邏輯。在電影開頭,遭受失戀打擊的馬克入侵哈佛校網并制作了一個供學生對校內辣妹評分的網站Facemash。如果沒有Facemash的火爆,馬克可能無法在與溫克萊沃斯兄弟的首次會面中意識到Facebook的未來性。由于Facebook啟動的核心用戶是Harvard.edu,只有哈佛學生能夠進入,這成為Facebook與MySpace的關鍵不同。
對此,造出Facebook的另一重要人物肖恩·帕克也有過精要論述。這是硅谷的一位超級英雄,曾以相當驚人的方式折騰出在美國數字音樂版權史留下重要一筆的免費在線音樂服務Napster。他認為:“社交網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這需要眼光長遠的謀略。”
他的意思是說:Facebook最初就將人群鎖定為大學生,而非MySpace那樣隨便什么人都可上,但這一句“長遠的謀略”,也為Google+在用戶隱私問題上的進化埋下伏筆。
過去兩年,Facebook曾死去活來折騰它的隱私政策,甚至不惜流失用戶和惹怒資本市場,曾有硅谷朋友和我戲說他是如何必須小心翼翼地在Facebook上說話,因為他的老婆、孩子全在上面,但互聯網有句老話是—“架構決定全局”,要讓每個用戶對自己業已龐大的朋友圈重新分類,是一件非常麻煩且幾乎不可能的事。與此相對應,Google+在推出之始就因其用戶隱私保護設置受到了好評。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最近在他Google+個人相冊存放了一張圖片,用人類進化史來類比社交網絡的發展—從CopainsDavant、Facebook、Twitter到Google+。使社交網絡得以直立行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用戶隱私保護領域的進化。但我個人覺得, Google+的進化還不僅如此,還有它對“+1”功能的啟用。
目前在谷歌上,每個搜索結果旁都多了一個“+1”標簽,這意味著用戶簡單點擊標簽就能實現收藏鐘愛網頁的功能。我們曾以為,以Facebook為代表的人際信息網絡是游離在谷歌作為搜索工具企圖將人類信息收歸囊下的勃勃野心之下的唯一例外,而現在,Google+做到了真正的反向包抄。在這一新世界,不僅有人,還有浩如大海的知識信息,而后者正是Facebook的軟肋。
我不知Google+最終能否超越Facebook,但它必將分流Facebook的市場占有率。這也涉及我最近看完這部電影改編的原著之后的另一點感觸。我自己在觀摩電影時也非常同情Facebook早期的資金提供人、馬克的朋友愛德華多,他在故事結尾遭受排擠,股份從30%多縮小到百分之零點幾。而現在我覺得,任何個人的回報都應與其為企業所做的貢獻成正比,所以別提過去,真的,過去沒有任何意義。(楊琳樺)
推薦閱讀
英國一名年輕男子突然死亡,法醫鑒定結果顯示,長時間玩電子游戲、久坐不動是他猝死的原因。《每日郵報》7月30日報道,法醫前一天證實,斯塔尼福思死于“深靜脈血栓”引發的肺栓塞。 英國一名年輕男子突然死亡,法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oogle+將分流市場份額 成Facebook心腹之患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