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谷歌和LinkedIn“偷窺”求職者的過去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這與Social Intelligence提供的“網特”服務相比,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這家成立不過一年的新興企業可將過去7年中求職者的在線活動事無巨細地呈現在雇主面前。網絡背景調查究竟是對谷歌式偏見的糾正,還是對求職者隱私權的侵害?關于這個問題,雙方至今仍是各執一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最大的幕后“黑手”便是不斷崛起的社交媒體。
“我們不是網絡偵探。”Social Intelligence公司CEO馬克斯·德魯克解釋道,“我們所搜集的均是如今在網上公開的信息。”所謂的“公開信息”除了職業獎項、慈善活動之外,更多的是種族主義言論、對武器或炸彈的公然展示、吸毒或暴力活動等不良記錄。
那么,網絡背景調查將對我們的求職之路產生怎樣的影響?據馬克斯介紹,一位求職者因被發現通過免費分類廣告網站搜尋強力止痛藥奧施康定而功敗垂成;一位女性在申請某醫院職位時遭遇網絡版“裸照門”,最終被拒之門外;因反猶及種族主義嫌疑而踩到高壓線的求職者亦不在少數。例如,一位候選人在Facebook發表評論稱:“這里是美國。我用不著按1號鍵來選擇英文。”這是否意味著他將對來自非英語國家的同事“另眼相看”?
近三分之一的信息來自Facebook、Twitter、MySpace等主流社交媒體,更多的負面信息則是對小型社交網站進行深度搜索的結果,其中多數重磅炸彈來自用戶上傳至網站的照片與視頻。“色情照片及視頻的露骨程度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我們看到用戶對武器的公然炫示以及許多非法活動。濫用藥物的圖片更是不計其數。”據馬克斯回憶,一位求職者將多張以大麻溫室為背景的自拍照上傳至Facebook空間,另一名男子則用整整15頁圖片來展示自己的槍支收藏——其中包括一支突擊步槍。
不難想象,這種“網絡特工”服務很快引發了一場口水仗。反對者認為,企業背景調查憑借社交網絡這一新平臺攻城略地,大舉擴張,最終難免侵入求職者的個人空間,進而曝光與工作業績無關的隱私信息。馬克斯則認為,真正可能導致“無心的歧視”或法律糾紛的其實是“荒唐且不公平”的谷歌式調查。例如雇主可能會在無意間采信非法或不相關的信息,或是將兩位求職者的信息相互混淆。與此相反,Social Intelligence的合法性目前已得到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認可;背景調查須征得求職者的事先同意,并告知對方關于不良記錄的調查結果;所有關于宗教、種族、婚姻及殘疾狀況的私人信息均不會出現在報告中。因此,這種做法在保護求職者隱私的同時,亦保證了雇用行為的公平性與一致性。
Social Intelligence的重要客戶、電信公司總裁戴夫·克拉克對這一理念頗為認同:“我們需要標準化的匯編模式及正規的戰略,以改善雇傭決策。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額外信息。”但華盛頓電子隱私信息中心總裁馬克·S·羅滕貝格卻認為,將私人生活與工作場所這兩個相互獨立的平行空間混為一談顯然是不恰當的。
鑒于大多數網站的“服務條款”都冗長無比且令人費解,人們很容易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他們發表的評論或內容將對所有人公開,“有限披露”的尺度其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例如,Facebook隱私政策的朝令夕改令許多求職者的潛在風險大大增加。原本僅僅打算與家人或朋友分享的個人信息其實早已成為一顆埋在未來雇主身邊的 “定時炸彈”。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75%的招聘人員曾應公司要求對求職者進行網絡調查;在美國,70%的招聘人員曾因網絡調查結果而作出淘汰候選人的決定。事實上,高層管理者的候選人往往會經歷一場更嚴苛、更全面的背景調查,而幕后的操作者便是Social Intelligence之類的“私人偵探”。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你可以找到關于任何一位候選人的海量信息及數據。” 融合技術、媒體及通信行業的管理層招聘專員安·布林克亨這樣解釋網絡調查的迅速流行,“因此,在篩選信息、作出決策的過程中,招聘人員及經理必須謹慎行事,反復權衡,他們承受的壓力并不比求職者小。”
推薦閱讀
團800網站發布最新數據統計,6月國內團購網站數量新增168家達4678家,增速明顯放緩。團購銷售總額雖有恢復、但仍低于年初增速。但糯米網憑借與分眾傳媒等公司合作,在銷售總額、大單數量、平均每期銷售額等多項指標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雇主調查求職者背景 社交網站成“黑手”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