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的網絡聲音之下,有冷靜的觀察,也有無意識的圍觀;有務實的分析,也有狂躁的詰問;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極端情緒的宣泄。網絡的“市民廣場”上,客觀、公正、理性、寬容與指責、攻擊、詆毀、謾罵并存。甚至有些時候,“存疑、存惡、非理性”的音量,蓋過了平和、理性的思考。公平、公正、民主、自由是網絡民意的追求,但是,當人們將極端的情緒宣泄看成是自由,將肆意的攻擊當成民主,而不去冷靜分析、獨立判斷,樂于跟風盲從,事實上,我們已經走向了反面。
網絡并非是無關現實的“虛擬世界”,作為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平臺和全新的社會存在方式,網絡社會是日常社會中的一部分,網絡心態是社會心態的反映和延伸,良好的網絡心態將有助于社會的成長,反之,它的盲目與非理性必將引發社會思想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現實社會是網絡社會的母體,只有擁有健康的母體,這個新興的社會存在方式才可能走向勃興,并以其融和創新、積極向上來反哺現實社會。當今社會能夠給網絡提供怎樣的現實營養,這是涵養良性網絡心態的關鍵。如果現實世界崇尚“強權即是公理”,網絡社會的“謾罵即是真理”為何不能成立?當現實社會踏上“個體正常化矯正,社會理性化回歸”之路時,網絡社會將同樣步入理性。我們的社會是否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正面價值?政府與公民之間是否存有良性互動的渠道和機制,我們的公民和民間組織是否擁有參與社會管理的現實途徑?執政者是否能夠以包容之心對待“異質思維”,能否在眾聲喧嘩中傾聽“沉沒的聲音”?
當然,重塑網絡社會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現實社會制度的建設是其一,網民群體的努力仍然不可缺失。少數先行者對理性的堅持,將成為促進網絡社會理性成長的推動力。
“人只有改變內在的心態,才能改變外在的世界。”,網絡在公民意識啟蒙上一直起著很大的作用,微博的興起將這一意識更深入、更廣泛地傳播。但是,公民意識在覺醒,公民群體力量卻沒有形成。這是因為,我們還缺乏一個成熟的公民群體。并不是需要這些人去做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做一個理性的公民,多一份獨立思考,多一點寬容、坦誠、尊重,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向善的力量。
奧一網曾將“網絡公民”界定為:“不糾纏于無聊的口水戰,不愿人云亦云,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名利,但從不放棄應有的權利;他們不炒作、不夸大,動情不煽情,他們正在憑借自己的客觀理性,逐漸成為網絡界的意見領袖,這個群體也將覆蓋并最終主宰互聯網。”所謂“意見領袖”并不是占山為王,更不意味著代表真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類群體意見的代表。他們各自獨立存在,寬容異類,善待異見,以相互的平等、尊重,構建著網絡社會的道德規范。
<推薦閱讀
近一周表現最佳10大中概股:人人位居榜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重塑網絡社會 涵養良性心態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129/2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