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概念股繼續逃離華爾街
分眾傳媒再掀退市風?
8月13日,中國最大的數字媒體集團分眾傳媒(FMCN.NQ)宣布,已收到包括董事會主席江南春在內的聯合體發起的無約束性私有化要約。
分眾傳媒此次私有化交易規模預計達35億美元,若交易成功,分眾傳媒將成為繼阿里巴巴和盛大之后,最大一起中國概念股私有化交易。
此次私有化要約的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ADS)27美元。截至記者8月22日發稿前,分眾傳媒股價在納斯達克市場報25.22美元,較前一交易日上漲0.2%。
被低估、水土不服
2005年7月13日,僅成立兩年、以商業樓宇廣告起家的分眾傳媒登陸納斯達克,以1.72億美元募資額創造了當時的IPO紀錄。
連續收購60余家公司等一系列資本運作,分眾傳媒股價持續上漲。2007年,分眾傳媒的股價由每股17美元的發行價一度沖高至每股65美元。2005—2007年,分眾傳媒實現了由6.6億美元到60億美元的9倍市值增長。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分眾傳媒股價最低跌到4.8美元,市值僅12億美元左右。
2011年11月,美國做空機構渾水(MuddyWaters)接連針對分眾傳媒發出5份研究報告,認為分眾傳媒在數碼液晶屏幕統計上存在夸大,為收購支付過高對價,并給出“強烈賣出”評級。受此影響,分眾傳媒股價一度跌至9美元,跌幅超過60%。
此次私有化是否跟渾水做空有關?分眾傳媒方面予以否認:“在宣布私有化之前,分眾傳媒的股價已經回到了做空前的25美元,和渾水做空沒有關系。”
“分眾傳媒選擇私有化,我并不驚訝,目前分眾傳媒的市盈率(PE)在10倍左右,這么低的市盈率,價值明顯被低估。”一位外資投行的高管表示。
分眾傳媒目前的PE為10.32倍,相比A股市場近40倍PE的傳媒股,現在總市值在35億美元(約222億元人民幣)的分眾傳媒,如果在A股上市,市值很有可能達到600億~800億元人民幣。
“美國沒有分眾傳媒這種樓宇廣告商業模式,所以美股投資者不理解分眾傳媒的運營。”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
投中集團高級分析師馮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分眾傳媒選擇私有化,企業發展戰略調整也是重要原因。
“今年第一季度,分眾傳媒的廣告主數量出現下滑,其戶外媒體業務已經迎來增長瓶頸。分眾傳媒此次私有化,應是利用了當前低迷的市場狀況,而根本目的在于回收決策權、在公司法戰略上進行更多探索。”馮坡認為。
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新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私有化后,公司管理層決策不受短期股價影響,可更關注長期目標,沒有公眾股東后,公司治理更加簡單,也免于各種股東集體訴訟。另外,私有化減少了法律和會計方面的成本,如果從境外退市,不用再常年聘用昂貴的國際律師事務所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符合交易所的披露要求。“在幾乎無法再融資時,公司需要支付的這些法律、會計以及財經公關等費用對公司也是不小的負擔。”
錢不是問題
擁有分眾傳媒17.2%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復星國際(00656.HK)最初表示“毫不知情”。但不過第二天,復星國際即發布公告表示:“這項建議書為分眾傳媒股東提供了一項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在分眾傳媒宣布私有化要約后,德銀、摩根士丹利、里昂證券等機構給出的目標價均遠高于27美元/ADS,紛紛給出“買入”評級。
分眾傳媒公關部副總監貝佳表示,分眾傳媒董事會已組成獨立董事委員會,專門處理此次私有化交易。獨立委員會被授權聘用獨立的顧問協助其工作。
私有化需要大量現金,此次參與私有化要約的財團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集團凱雷公司,也有國內最知名的私募基金方源資本、中信資本、鼎輝、光大控股等,分眾傳媒將通過債務和股權兩種方式進行融資。
同時,分眾傳媒也已經獲得Citi group Global Markets Asia Limited、瑞信銀行新加坡分行、星展銀行等多家超大型銀行機構的高度信心函(High Confidenc eLetter),資金方面并無太大壓力。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第一視頻稱此次王淳離任是因懷孕專心待產。王淳于2005年出任第一視頻集團執行總裁。第一視頻集團旗下旗下中國手游娛樂集團將于9月25日在美國分拆上市后。 8月28日消息,第一視頻集團今日宣布,集團執行總裁王淳近日將>>>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201/11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