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網上商城京東掀起的價格戰,可謂賺足了眼球。從8月14日晚的罵戰,升級到炒作疑云,然后到8月15日“上綱上線”地正式開打,各種跌宕起伏的情節堪比好萊塢大片。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璐:
未來電商行業可能形成壟斷賣家
從表面上看,這次京東掀起的電商價格戰,是一個寡頭競爭的“價格領導博弈(price-leadershipgame)”,即一個大廠商首先制定價格,而其他廠商來跟進。如果京東率先設定一個價格,而蘇寧、國美等價格跟隨者只需要把價格制定得稍稍比京東低一些,在理論上說就能奪取京東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場。實際上,8月14日晚,國美表態要比京東定價低5%,就是這種策略。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博弈中先出牌的一方會處于明顯的劣勢。
作為電商而言,其成本主要取決于其進價以及相伴隨的各種人工、場地、物流及其他各種服務的成本。顯然,對于成本較高的廠商而言,如果擁有更低成本的對手定價比自己的成本還低,則自己就會出現虧損。
而即使就數量博弈而言,本次電商大戰也是一個重復的而非一次性的博弈過程。因此,在各大電商反復的交手之中,實際上非常有可能形成一種默契。即雖然低價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但消費者買不到貨,從而又會逼著價格慢慢回升。一旦電商之間的這種默契形成,將很可能在事實上相當于行業里的各個電商合并成了一個壟斷賣家,這可能是消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資深政經評論人士馬光遠:
沒有底線競爭會變成自殺式襲擊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國的電子商務是少有的跟上全球行業發展步伐的產業,并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然而,與行業的迅猛發展形成尷尬對比的是,中國的電子商務一方面野蠻生長,一方面缺乏差異化的、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在客戶體驗、服務品質、物流運輸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缺乏真正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價格戰就成了電商之間爭奪份額和市場地位的慣用殺手锏。但這種由于商業模式缺乏引發的價格戰很顯然只是一種危機之戰,而不是發展之戰。價格戰除了帶來一串串繁華而虛幻的數字以及消費者不斷被刺激的荷爾蒙和胃口之外,并沒有帶來行業持續健康的理性。
面對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巨大的蛋糕,面對未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筆者倒是認為,中國的電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這個市場京東做不完,蘇寧、國美也做不完。
對于京東、蘇寧們而言,與其搞一些破壞行業生態的惡性價格之爭,不如沉下心來研究自身的盈利模式,培育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電子商務的市場空間之大,非一家可獨占。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而言,價格戰也許是必須經歷的涅槃,然而,倘若除了價格戰還是價格戰,甚至慘烈到沒有任何底線的價格戰,競爭就會變味成屠戮和自殺式襲擊。消費者在享受了曇花一現的低價商品之后,很快將發現,惡性價格戰的遺產不僅僅是戰敗者的累累白骨,更是電子商務行業難以恢復的狼藉廢墟。
知名電子商務觀察家魯振旺:劉強東沒有其他選擇
今年4月以來,蘇寧易購、易迅網、國美及其旗下庫巴網都不斷針對京東開展價格戰,導致京東的3C家電份額不斷減少。尤其是蘇寧最近發起的線上線下同價,目標直指京東核心品類3C數碼。京東的原有優勢開始受到沖擊。
推遲了IPO的京東必須盡快進行下一輪融資,而巨虧的京東只能依靠不斷增長的規模獲取融資砝碼,一旦規模增長趨緩或者下滑,那么融資難度將會加大,這使得京東被迫以價格戰反擊價格戰,繼續沖擊規模。
“蛇打七寸”。京東之所以把反擊點選擇在蘇寧、國美門店的支柱——銷售占比達五成多的大家電,意在加速用戶在購買大家電時選擇電商渠道,進一步加大蘇寧和國美門店的危機,畢竟在經濟不景氣和電子商務的沖擊下,家電門店業務正處于困境之中。蘇寧早先已經通過增發融了近50億元人民幣,現在又要發80億元公司債,目的正是加強門店和電子商務業務。如果蘇寧融資成功,對于京東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劉強東也想通過價格戰阻止蘇寧進一步融資。
對京東來說,3C毛利率太低,屬于品牌商定價品類;日用百貨規模不大,毛利率也太低。只有家電和POP開放平臺是未來的盈利希望,家電屬于渠道控制型商品,都是通過規模的擴大獲得不同的返利,規模越大返利越多,這是蘇寧、國美成功的基礎,如今京東的家電議價權依然與蘇寧、國美相差太遠,京東也夢想有一天在線上顛覆蘇寧、國美,在議價和返利上平起平坐,從而實現盈利。
劉強東充分認識到了上述問題,他沒有其他選擇,只有價格戰、價格戰……
推薦閱讀
一時之間,業內開始關注社交網站的發展道路。十大網絡營銷專家、狂熱營銷機構創始人所志國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從WEB2.0到SNS這種人脈網絡式的平臺社區,從來都是一個情況,雷聲大雨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華工商時報:冷眼觀看電商大戰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1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