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三大電器零售商邀約打架,爭強斗狠,立即引得眾人關注。各種評論一時蜂起:有的分析三方動機;有的比較各家優勢;有的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也有的闡述對上下游產業影響;還有的說三家企業拿投資人的錢請消費者客……總之,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就是這場游戲的本質,戰爭一開始就注定有人在撒謊。
以一臺冰箱為例,假定價格為1000元,京東商城聲稱其賣價比蘇寧低,蘇寧回應賣價更低。如何定價能同時滿足兩家的承諾?事實上,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只可能兩家企業價格相同,或者其中一家比另一家價格高。換句話說,要么兩家都沒兌現承諾,要么至少一家沒兌現承諾。
進一步看,這場價格戰不可能持續。同樣以冰箱為例,京東賣900元/臺,蘇寧按承諾就應低于900元,而京東要更低,按此循環,雙方只能不斷降價以兌現承諾。但如此降下去,最后賣到0元,兩家企業也無法實現比另外一家價格更低。何況還有一個成本線,即便商家之間競爭再激烈,恐怕也不愿虧本做買賣。因此,這場價格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場不可持續的“騙局”。
在一個初級市場中,價格戰既是一種營銷手段,也是一種市場策略,不存在低劣不低劣的問題。但它同樣有一定的規則和技巧,不是簡單的斗狠,要尊重起碼的合理性和誠信,否則一場價格戰結束之后,不僅各方傷痕累累,企業也會丟失最起碼的信譽。
價格戰有一個底線,不能隨便做出比較的承諾,比如承諾一定比別家企業價格低,但可以承諾最低價格。字面上似乎差別不大,卻關系到是否誠信的問題。比如,承諾全國、全城最低價,高出部分補差價。這種價格承諾留下了雙方可以等價的余地。最終大家可以在各方的承受極限達到一種平衡,不至于瘋狂到沒有理性的攀比降價。這對消費者有利,也能使商家自保元氣。反之幾家企業都夸口比對方價格低,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價格戰由此變成了“騙人”的游戲,看似認真熱鬧,實際卻充滿了愚弄和矛盾。
從報道看,京東發起價格戰時,最早是線上商城對線下商場的挑戰。就成本而言,線上銷售的優勢不言而喻,所以這場價格戰多少有些欺負人的意味。劉強東挑起這場紛爭,其實根本沒有什么損失,不過是強調了一個線上更便宜的商業事實。從傳播效應看,這對線上商城無疑極為有利。后來,雙方延伸到線上的價格戰,才使事態發展到各方都不太可能真正兌現承諾的地步。這也使得這場本來一方勝券在握的戰斗,最終很可能以各方撐不下去,羞答答休戰而告終。
推薦閱讀
2012年7月3日,沃爾瑪公司向商務部提交了解決競爭問題的最終承諾。經評估,商務部認為,該承諾能夠減少此項集中對市場競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青云)沃爾瑪為了在中國生根發芽,盡快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等電商價格戰是一場不可持續的“騙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1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