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曾經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Facebook,如今卻成了廣受投資者唾棄的“垃圾股”。如此顯著的變化,僅僅用時三個月。然而,外界的恐慌情緒或許并非源于理性思考,根源在于輿論的影響和不切實際的預期。因此,真正應該為此負責的,或許不是Facebook,而是投資者自己。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三伏天里,Facebook股價卻似乎跌進了冰窖。投資者正死死盯住這家社交網絡的每一絲錯誤: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沒想出如何在智能手機上賺錢。該公司稱,在其將近10億的活躍用戶中,有好幾百萬是重復的,另有幾百萬來自企業或軟件機器人——甚至寵物。員工持有的大量股票很快就將解禁,屆時便可自由買賣。高管不斷離職。類似的壞消息此起彼伏。
Facebook股價跌進冰窖 扎克伯格想不出賺錢方法
可就在不久前——確切地說,是三個月前——投資者還從Facebook身上看到了無限機會。同樣備受推崇的還包括它在社交網絡領域的難兄難弟——Zynga和Groupon。彼時的Facebook更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用杯子來比喻,它不僅僅是“半滿”,甚至已經滿溢。當然,Facebook自有它的問題,但投資者卻迫不及待地希望扎克伯格打造出下一個谷歌(微博)。當該股5月上市首日達到45美元時,期權開始下跌。與當時的峰值相比,其股價已經縮水約20美元,當時那起IPO已然成為傲慢與狂熱的代名詞。
Facebook股價跌進冰窖 扎克伯格想不出賺錢方法
在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非理性繁榮》的作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看來,當他請來重新粉刷餐廳的油工都在Facebook上市后買入該股后,暴跌便不可避免。“對他而言,購買Facebook股票已經不只是為了投資,”他說,“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僅是一名油工。如今,他為這個決定感到懊惱不已。”席勒還補充道:“人們并不明白,他們正在受到輿論炒作高潮的誘惑。”
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在頓悟前,泡沫總會不斷膨脹。十年前的.com泡沫就是絕佳的例子:在質疑互聯網企業估值的一系列文章相繼發出后,2000年春天,巨大的泡沫破裂了。對Facebook而言,轉折點似乎更加明確:在上市當周,該公司增加了發行量,并將發行價上調至38美元。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破壞式創新或顛覆式創新可以推動行業產業進步,可惜破壞顛覆在我們語境里屬于負面詞匯。后來者一定要想辦法打破已有格局和游戲規則,破壞市場現有優勢廠商的商業模式,只要對用戶有好處,讓別的企業賺不到錢也無可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股價跌進冰窖 扎克伯格想不出讓手機賺錢的方法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1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