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折不扣的投資機構,和傳統孵化器完全不同。”在10月最后一天,創新工場宣布獲得第二只美元基金2.75億美元融資的同時,李開復這樣告訴記者。
創業孵化器,這是外界對創新工場長期以來的定義。即使在9月21日剛落成使用的創新工場上海辦公室門口,仍然寫著這樣一句話,“這里孵化的不僅僅是項目。”
然而不到一個月,李開復卻發表微博進行解釋,“我無意批評孵化器,我只是澄清:創新工場從創立以來,從來不是傳統孵化器,一直是投資+全方位服務模式。”
創新工場不再專注于創業孵化?投資將是創新工場的主業?
似乎李開復的答案已經是肯定的。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
曾經的“榜樣”孵化器
2009年8月,李開復主動離開谷歌創建創新工場。作為當時中國互聯網最具影響力的個人品牌,毫不夸張地說,李開復成立的創新工場帶來了國內創業孵化的熱潮。
什么是創新工場?
2009年9月,李開復在其博客上發布《我的新公司,創新工場》時寫道,“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
他為這家新公司做了幾重定義,“創新工場是創業者的黃埔軍校”、“創新工場填補了中國天使投資的空缺”。同時,他承諾,創新工場將“提供豐富的后援,給我們培養的企業提供法律、財務、機房等服務”、“提供共享的軟件平臺和模塊,還有搜索引擎優化等服務”,并且“能招到最好的工程師,搭配互補的團隊,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也加快了產品的開發。”
那時,天使投資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領域仍然只是個別小圈子在做的事,而創業孵化器這個名詞還并未為人所熟知。李開復及其團隊頻繁地出現在許多媒體上,在各類場合極力推薦創新工場這個品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告訴人們,與傳統投資者相比,作為孵化器的他們有多么不同。
2010年,創新工場北京辦公室從原先20人擴張到了200多人的規模。點心、豌豆莢、友盟等第一批孵化團隊的“工友”們聚在一起,集體創業。“北京辦公室非常熱鬧,人多的都快要坐不下了。” 創新工場人事經理李許良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道。
今年9月21日,創新工場上海辦公室正式投入使用。考慮到創業者加班熬夜的常態,這座位于楊浦區“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的三層樓里,甚至連淋浴房、運動室都一應俱全。
在上周開幕的“2012創業周”活動中,創新工場被視為“孵化2.0”特色創業服務機構。在過去的幾年里,創新工場確實如李開復當初所描繪的那樣,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區別于傳統PE/VC的創業環境。事實上,外界也已經習慣于把創新工場等同于孵化機構,一個帶有濃厚個人品牌的孵化機構。
豐滿理想與骨感現實
然而,正如許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太過理想化一樣,李開復想象中的創新工場同樣需要經受市場的考驗。
和北京相比,創新工場上海基地如今看起來依然略顯冷清。三個樓層的規模將近1萬平方米的空間,一樓只有點心和布丁的部分員工入住,剩下將近三分之二的座位依舊空著,而二樓整個層面都處于閑置狀態。
“我們投資的企業和團體當然不全在這里,對于一些B輪、C輪的公司,創新工場依然會提供例如人事、財務、技術、法務上的服務,只是他們不需要這里的辦公場所。”即便如此,李許良和他的團隊仍然期待空蕩蕩的空間能夠盡快被填滿。
2011年6月,“酒店達人”獲得創新工場投資,成為旗下的家族成員,劉張博帶著自己僅有的5人團隊搬到工場北京的辦公室接受孵化。
“孵化平臺只是保證早期團隊的存活率,后期發展主要靠團隊本身。”劉張博說,創新工場的孵化,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市場運營上,都給了他們指導。半年后,他的團隊從最初的5人增加到20人左右。
然而就在此時,劉張博做出一個決定:離開創新工場北京總部。回到成都,酒店達人成了“創新工場在西南地區投資的唯一項目”。
光環效應是否大于孵化本身?在劉張博看來,創新工場本質就是商業性的VC,與其他投資機構一樣,看重投資項目的盈利和收益,而與最近興起的政府背景孵化投資機構相比,創新工場的重點并不在孵化,而是側重于投資收益。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騰訊2012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總收入為人民幣115.656億元(18.239億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長9.9%,比去年同期增長54.3%。 11月14日下午消息,騰訊今日發布2012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財報顯示,騰訊第三季度營收115.7>>>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不是孵化器 投資是其主業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