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第一財經日報》從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獲悉,河南省擬在全省推行的一項土地改革政策,有望幫該省的外出務工者實現由“村民”到“市民”的夢想。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張啟生在近日召開的全省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說,目前,河南省已經向國土資源部報送一份名為《河南省深化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三化”協調發展試點方案》的文件,該文件有望近期獲批。屆時,河南省將成為全國的“人地掛鉤”試點省份。
何謂“人地掛鉤”?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王永宇解釋稱,“人地掛鉤”,簡而言之即是“地隨人走”。人口遷移到哪里,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設用地面積就增加到哪里;人口從哪里遷出,哪里就相應要減少這些人所占用的建設用地面積。
在18億畝耕地紅線不得動搖的背景下,河南省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被賦予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1872億畝的重任。如何在保有土地的同時,發展經濟,成為當地最為糾結的問題之一。
于2011年10月由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提出,允許河南省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政策試點,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鉤、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外來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鉤,有效破解用地難題。
此舉意義何在?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一位負責人用一個通俗的例子為記者做了解釋。假設,河南某村人口原為1000人,均有耕地,之后,其中的300多人開始外出務工,再之后,200人選擇了定居城市,這些人長期不回家,宅基地沒人住,耕地沒人種。那么,這200人的原來耕種的村集體土地是分給當地群眾還是拿到城市里面做建設用地?這個本來沒有答案的問題,有望在上述文件批準后被破解。
該負責人介紹說,屆時,隨著這些農民的定居城鎮,他們的原有土地將被作為城市建設用地,放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交易中心內進行交易,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可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城鄉接合部、產業集聚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的農村集體土地可以列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而這些農民則可以進入城市,享受和市民一樣的待遇。同時,遠郊偏遠地區的農村,可以向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騰出來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復墾實現連片。
據悉,為配合該文件實施,河南省將于2012年正式在全省全面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發證范圍將覆蓋全省159個縣(市、區)。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有了“身份證”,政府如果想要剝奪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就得給予農民合理補償。
同時,河南省還將在明、后兩年實施征地預存款制度。屆時,針對每一宗建設用地,在相關手續報批前,征地單位就應按照測算好的應付農民補償款的總數,足額交至征地預存款賬戶,在取得國土房管部門出具的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認可的進賬憑證后,才能辦理報批手續。不落實征地款項,就不給征地單位辦用地申報。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河南省擬推“地隨人走”土地改革政策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15/3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