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最重要的是,此次會議明確提出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以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依法開辦私人診所。
這是對新醫改中重視市場機制的再次確認。在2010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就《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下發通知,提出“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進一步改善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執業環境”,“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本質上,它是一種積極的醫院法人化嘗試。此前頒布的新醫改方案中對公立醫院的改革方向也在于法人化——“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明確了市場這個角色,那么此類醫療機構就完全可以是高端的,在醫改中,這與公立醫院那種社會公益的角色并不沖突,反而可以互為補充,這種高端的醫療機構,是基于有實力的企業、基金會和商業保險機構、境外投資者的,因此不難預測,它們最初可能多會產生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這無疑可以緩解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的醫療壓力,而政府就可以加大對邊遠地區的醫療事業財政投入。
另外,現實中,在一些大城市與民間,有不少資深有經驗的名醫在為普通老百姓把脈看病,有的并沒有掛出診所的牌子,可能與執業環境有關。現在,政府將進一步落實政策,改善執業環境,對各類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給予優先支持。這可以將這些民間的醫療資源不斷盤活,為普通民眾提供一種看病的多樣性選擇,也可以將民間的診所納入常態的監管范圍。
放開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領域,自然會有人提到監管難題,人們怕了以往那種“一放就亂”的局面帶來的眾多悲劇,而現存的民營醫療機構也面臨很大的信任危機、人才危機、虛假宣傳、過度醫治等問題,政府在醫改中既然已經確定了市場機制的不可缺少,那么在下一步就應該努力做好監管問題,只有嚴格的監管才能幫這些民間醫療機構重建公信力。可以預測,有實力的社會力量以及外資進入中國醫療事業,很可能會遵循一種漸進式思維,比如和老牌三甲醫院合作,在二三線城市參與收購企業醫院等。這一方向完全是可行的,在2009年就曾有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通過轉讓50%的股權,吸引國內國外資本投入,而轉型為營利性高端醫院。所以,對于監管不必過分擔心,畢竟,在這種間接投資的過程中,民資和外資進入不會像一批脫韁的野馬令我們猝不及防。未來的監管應該厘清的核心是,完善相關監管法規、“管”與“辦”分離,明確各類醫院的法人角色。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蕭諤)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唯冠電子在美國起訴 蘋果 ,指控其使用欺騙手段獲得iPad商標,應剝奪其商標權。 唯冠在2月17日向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縣高等法院起訴,稱蘋果成立一家皮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深化醫改的關鍵在于善待民資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4/34083.html